:::

嚴冬寒冷四肢血管收縮狹窄 容易造成下肢周邊動脈疾病

心臟血管內科 李建霖醫師  

嚴冬寒冷四肢血管收縮狹窄  容易造成下肢周邊動脈疾病(相關圖片)  著國人飲食方式逐漸與西方國家靠攏,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伴隨而來的即是動脈硬化性血管疾病(含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增加。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泛指從除了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以外,其他源自主動脈的血管所發生阻塞或是狹窄的統稱。其中包含:頸動脈、上肢動脈、供應內臟的動脈以及下肢動脈。其中以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最為常見。

  隨著年紀的增長,每個人的動脈血管內壁都會因脂肪斑塊沉積鈣化,失去彈性,甚至因慢性發炎反應合併有內膜增生的現象,造成動脈管腔逐漸狹窄,血流量減少,使得遠端組織所得到的養分及氧氣不足。輕者產生使病人行動不便肌肉疼痛,重者皮膚潰瘍、組織產生壞疽需要截肢!

      周邊動脈疾病通常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此病,抽菸、高血壓、腎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等疾病都是相關危險因子,當然危險因子越多發病的機率也越高。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的臨床症狀有哪些?
        下肢周邊動脈血管發生阻塞後,症狀會因缺血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輕者可能毫無症狀。嚴重一點的話會出現「間歇性跛行」,亦即患者行走一段路後,下肢肌肉因為行走所需要的血液量增加,但是阻塞的下肢動脈因為管腔狹小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因此產生缺氧的現象,行走越久會逐漸感到下肢小腿疼痛加劇,但休息一陣後疼痛便獲得緩解,可以再度行走。若阻塞位置在高位的動脈則症狀以屁股與大腿行走時酸麻疼痛為主。另外因為患側因為血流量下降,腿毛容易變的稀疏易掉落,小腿肌肉萎縮變形,末梢的腳趾甲也因得得到充足的營養而變厚、鈣化且易碎。阻塞缺氧最嚴重者,則可能出現休息時下肢疼痛,末端發紺(發黑)或出現慢性無法癒合之傷口潰瘍,甚至壞疽。若沒有治療則最終導致截肢的悲劇。若有上述症狀發生,應該積極尋求心臟血管內外科醫師幫助。

下肢周邊動脈疾病患者需要接受哪些檢查?
       除了詳細的問診與理學檢查之外,靜態或是運動後上下肢血壓的比值(Ankle Brachial Index)、下肢分段血壓的測量或是最大無痛步行距離都是很簡單有效的初步篩檢,如果篩檢有明顯異常則可考慮血管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來確認血管狹窄的位置與程度。

下肢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治療選擇
       完整的治療方式主要包含內科藥物治療、積極的運動復健治療、傷口照護以及侵入性的介入/手術治療
* 內科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包含抗血小板藥物、降血脂藥物(Statin)以及各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的控制,除此之外,清淡的飲食會有所助益。戒菸與遠離二手菸更是重要!
* 積極的運動訓練治療
       規律的步行運動訓練,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刺激小血管增生來增加整體血流量,減少下肢缺氧,進而改善間歇性跛行的症狀。很多大型研究顯示,積極的運動復健(每週3小時且儘量以能承受的最快的速度行走到最遠距離,一旦腿部疼痛就停下,疼痛因休息改善後馬上繼續行走,如此反覆訓練)可以明顯增加無痛的行走距離,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跟著提升。
* 傷口照護
  通常下肢困難癒合的潰瘍傷口起因都是一些小小的傷口逐漸擴大造成。因此一旦有下肢動脈疾病的患者要時常注意腳部的清潔與保養。此外糖尿病患者若合併神經病變,就有可能因為感覺異常或是知覺麻痺而沒有注意到腳部的傷口,然後逐漸惡化。
* 經皮穿刺血管形成術
  當慢性的間歇性跛行經過藥物治療與積極的運動訓練仍然無法改善而影響日常生活或是有腳部有慢性潰瘍的傷口,可以考慮利用導管的方式進入下肢動脈診斷清楚。若有嚴重的狹窄病灶,醫師可以利用氣球擴張或是合併支架置放來治療阻塞的血管讓血流通暢以達到增加下肢血流量的目的。經皮穿刺血管形成術的傷口小、恢復時間短,已成為目前侵入性治療的主流。
* 外科繞道手術
       有些血管病灶不適合或是技術上難以用氣球擴張或是支架置放的方式來治療血管阻塞,則可以選擇以外科的方式用人工血管繞過阻塞的部分連結到末端正常的血管,一樣可以達到增加下肢血流的目的。

  時序已經逐漸入冬,氣溫的下降容易造成血管的攣縮,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也較夏天來的高。室內室外溫差的改變更是可能讓血管收縮狹窄產生不可逆的缺氧反應,尤其患有下肢動脈狹窄的患者更需要注意腳部的保暖。希望大家可以提高警覺,尤其有相關危險因子的患者更需注意,早期發現問題可以早期治療,盡量避免病情嚴重到傷口潰爛導致需要截肢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