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吞藥一樣 『膠囊內視鏡』安全無侵入性

肝膽腸胃科/ 黃天佑醫師  

像吞藥一樣  『膠囊內視鏡』安全無侵入性(相關圖片)      化道包含口、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到肛門,隨著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越來越不健康,不管是刺激性飲食的攝取增加,或者是不規律的飲食作息習慣,跟逐漸增加的生活工作壓力型態,都容易增加消化道出血的機率。今天如果出現黑便、血便、合併血紅素偏低等腸胃道出血症狀時,若胃鏡與大腸鏡都無找到出血點,最好進行全消化道檢查,查看是否是小腸出問題。

傳統的內視鏡檢查
       在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們所要看的地方。例如:上消化道內視鏡就可以看到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前段這些部位。不論是食道的發炎、潰瘍、癌症;胃的發炎、潰瘍、癌症;十二指腸的發炎、潰瘍、阻塞;胃出血或者是十二指腸出血,都需要用傳統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才行。而大腸病灶也可以藉由下消化道內視鏡進行診斷和治療。但是小腸病灶的診斷,就困難許多,因為截至目前的醫療技術,小腸用傳統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下消化道內視鏡(大腸鏡)是無法檢查到的,因此成為檢查上的死角。膠囊內視鏡恰好可以檢查這一部份,小腸出血、發炎、潰瘍、癌症等小腸疾病可以檢查清楚。而且,小腸佔消化道長度6到7成,雖小腸出現腫瘤或出血的機率小於5%,但一般胃鏡或大腸鏡的長度無法檢查到小腸,即便是最新的氣囊式小腸鏡技術,也只能看到小腸前後各三分之一,並且需要全身麻醉,甚至高風險患者還需要插管才能進行檢查。對高齡或心、肝、腎不好的患者,負擔極大,且檢查難度極高,相當考驗醫師技術。而在洗腎或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常併有腸胃道出血的問題,心血管疾病或中風患者服用的抗凝血劑,也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這些族群本身就是容易出血的族群,同時也是施行傳統小腸鏡風險最高的一個族群。

最新型的膠囊內視鏡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最新型的膠囊內視鏡問世,是此類患者一大福音。膠囊內視鏡長度約是10元硬幣大小,與開水吞服後,佩戴接收器離開醫院返回工作崗位,不影響日常生活;內建的攝影機會依照腸胃蠕動速度持續拍照8到15小時,並在1天內隨糞便排出,隔天再返院回收即可,由醫師判讀資料,找到確切的問題,並安排進一步檢查。

      膠囊內視鏡安全性高,不像胃鏡與大腸鏡等侵入性檢查,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甚至緊張誘發心肌梗塞的情況;且膠囊內視鏡有定位功能,一旦找到病灶問題,比如是出血或癌症腫瘤,在適當定位後,就不用進行傳統的剖腹探查手術須將整個腹壁切開,而可以因為確定位置進行搭配腹腔鏡手術治療,可將傷口縮到最小,且手術時間也很快速,減少術後的住院時間和疼痛感。

誰需要做膠囊內視鏡檢查?
       若有黑便、長期腹痛、吃不下、吃不好、體重減輕等症狀,或者偶爾有腸胃道大出血,以及有大腸癌、胃癌等家族病史的人,建議可以先做胃鏡或腸鏡檢查,若找不到造成不適的原因,或者身體較虛弱者,或者不想進行會有不適感覺得胃鏡和大腸鏡的人,就可考慮做膠囊內視鏡檢查。目前在符合若干條件下,健保可以部分給付膠囊內視鏡的費用,讓這項檢查更加親民。

       做膠囊內視鏡檢查,檢查前需空腹6到8小時,若需同時檢查小腸和大腸者,同樣要採低渣飲食;膠囊內視鏡檢查期間,則要避免靠近高壓電箱、微波爐或做其他MRI影像檢查,以免接收器收到干擾影響影像傳輸,但若懷孕婦女、有腸阻塞狹窄病史或無法吞嚥患者,施作膠囊內視鏡風險較高,建議在腸胃科醫師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