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疹、德國麻疹與孕婦

婦產部 吳文毅醫師  

麻疹、德國麻疹與孕婦(相關圖片)  病管制於2018年4月11日公布新增5名麻疹確定病例,其中2名為空服員,因媒體大肆報導,造成民眾恐慌,門診許多孕婦也很擔心,若不慎感染是否對腹中寶寶會有影響。空服員因為工作關係,常需接觸各國旅客,也因此成為感染麻疹與德國麻疹的高危險群。鄰近台灣的日本,是許多國人旅遊、留學或工作的熱門選擇。但是最近幾年來,日本先後都有傳出幾次大規模麻疹流行的疫情。

病原的區分
     造成麻疹(Measles , Rubeola)和德國麻疹(Rubella, German measles,Three-day measle,風疹、三日麻疹)的病原體都是病毒,麻疹病毒屬於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的一種,德國麻疹病毒則是屬於披衣病毒科(Togaviridae)的一種。人類是這兩種病毒的唯一宿主,這兩種疾病在人群中傳染率極高,而被感染過後的人則可終生免疫。

傳染途徑
       麻疹和德國麻疹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人類口鼻的飛沫傳染,或經由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造成接觸傳染。孕婦萬一不幸感染德國麻疹,病毒會透過胎盤感染子宮中的胎兒,造成胎兒發育異常或畸形。

麻疹的症狀
       麻疹其潛伏期到發燒開始平均約為10天(範圍7-18天),出現紅疹約14天,並伴隨結膜炎、鼻炎、咳嗽,口腔黏膜出現紅底白色或藍灰色的斑點,稱為科氏斑(Koplik spots),皮膚的紅疹由臉部開始蔓延至全身,持續約4-7天。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腹瀉、中耳炎、及肺炎。少數的病例可能併發腦炎,造成永久性的腦部損傷,發生率約1/1000-1/2000。懷孕期間如感染麻疹則會增加流產、死胎、早產或胎兒體重不足的機會。相較於德國麻疹對胎兒的威脅,目前無充分證據顯示,孕婦感染麻疹會有明顯引起胎兒先天性畸形;但一般來說,感染麻疹的孕婦,仍需注意肺炎、腦炎、心臟衰竭等合併症的發生。而孕婦在生產前若感染麻疹,則其產下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較容易發生嚴重的麻疹感染並危及生命。

     德國麻疹從暴露到發病的潛伏期平均為14天(範圍12~23天),全身出現非特異性的斑丘疹,通常3天內消失,因此有人稱之為「三日麻疹」。約有20-50 %的病人感染德國麻疹後,完全沒有症狀或發疹,但青少年及成人感染後多數會在發疹前1-5天出現發燒,並伴隨倦怠、食慾不振、輕微結膜炎、鼻炎、喉嚨痛和頸部淋巴結腫大,尤其常見於耳後和頸後。當孕婦在懷孕感染德國麻疹,胎兒受到感染的機會與懷孕週數有關,受影響的程度也與懷孕週數有關。感染德國麻疹之後,大約須經2-3週的潛伏期,才會發病。若正好在潛伏期受孕,病毒便會沿著孕婦的血液循環,進入胎盤傳給胎兒,導致胎兒畸形,稱為「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 CRS)。根據醫學臨床統計指出,在懷孕初期12週以內,感染德國麻疹的母親,有90%傳給胎兒的機率。而懷孕第3-6個月之際,胎兒的感染率為25至30%;懷孕末期則又增加至60至100%。

胎兒感染德國麻疹的後遺症
* 白內障、青光眼、小眼症等眼部疾病
* 開放性動脈導管、中隔缺損、肺動脈狹窄等心臟疾病
* 神經性耳聾、腦膜炎和腦炎
* 胎兒生長遲緩
* 血小板缺乏或貧血
* 肝炎、肝脾腫大和黃疸
* 慢性間質性肺炎
* 骨頭和染色體的異常

  有受到感染的胎兒,出生的幾個月內都要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因此衛生署鼓勵婚前女性到婦產科抽血檢測,如果發現沒有抗體,可接種德國麻疹疫苗,以減少遺憾發生。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均可產生永久性的免疫。

診斷及治療
       麻疹和德國麻疹的診斷,除了依據臨床症狀外,確診方法為抽血檢驗患者血液中是否含有IgM抗體及病毒。治療目前並無特效藥,以支持性治療為主。

台灣地區疫苗接種概況
  大體而言,台灣在1976年前出生的國人,可能因自然感染,已有麻疹抵抗力;1981年後出生的國人若有按常規接受預防針注射,應該都曾接種過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三合一混合疫苗(簡稱MMR疫苗);介於1976-1981年間出生的國人,建議考慮檢驗抗體。所有育齡女性皆應接受德國麻疹抗體篩檢,若未懷孕無抗體者,應立即接種MMR疫苗,並建議接種MMR疫苗後1個月再懷孕。MMR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建議一歲以上可以接種,一共兩劑,每劑間隔至少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