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228期
  • 2018年11月

創新與挑戰

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 朱樹勳副董事長口述 亞東院訊執行編輯撰稿  

創新與挑戰(相關圖片)談談行醫的初衷,為何會選擇心臟血管外科呢?
       初當住院醫師時看到台灣心臟血管外科剛起步,開刀成功率與國外有很大落差,所以選了比較有挑戰性的心臟血管外科。
   1968年初當總醫師尚未經歷過心臟手術。有一晚急診室走進來左胸被刺了一刀的傷患,刀子斷在胸腔裡面,沒有大量出血,意識清楚,生命跡象穩定。

         我決定取出胸內斷刀,正當插管的時候,病人反射性的咳嗽,胸口噴出血來。我才意識到他是心臟穿刺傷的病人。為了搶在黃金時間4分鐘保住性命,沒時間向家屬說明,也顧不得未進行消毒程序,我沒刷手只套上消毒手套立即打開傷者胸腔,一刀劃開心包膜,手術團隊也很有默契的配合消毒皮膚,蓋上消毒被單,大量輸血,打強心劑,心臟跳起來後,由心臟左心室噴出來的血,幾乎衝到天花板,我以左手食指按住心臟左心室噴血處,右手縫兩針即止血。所幸病人手術後沒有感染,順利出院。這次經驗讓我對心臟血管外科的挑戰更勇於面對。為此病例我寫了第一篇論文,結論是任何心臟穿刺傷病人能活到醫院,要勇於立即開胸縫合,因為傷口一般只小到一個手指即可止血,較大的傷口只有法醫才有機會看到。

  總醫師結束當台大兩年兼任主治醫師後,自己申請出國進修。美國德州心臟醫學中心(Texas Heart Institule簡稱THI)的庫理教授(Denton Cooley)回信每個月500美元的薪資當研究員(fellow),要我趕快前往。到美國進入醫院報到第一天手續辦到一半時,因缺人庫理老師要我先進手術室刷手當開刀助手。正因為我不是以台灣公費身份進入THI而是領該院的薪資,所以他們視我如住院醫師,每天早上六點必須穿好手術衣進開刀房(共有七間),每天被排到不同的房間與另一個研究員輪流當第一助手與第二助手。每間開刀房排三位病人,到下午五點左右全部手術完成,除非另有急診病人,接下來病房回診,常忙到晚上八、九點。出國前在台大醫院開心手術一年大約50例,到美國THI很驚訝的發現他們一年開刀3000例左右,所以有機會參與各種複雜的手術,獲益良多。

早期臨床醫療經驗甘苦談
        1973年我回國時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能用的裝備只有聽診器、X光、心電圖、心導管、呼吸器、監視器及一種強心劑。1980年後才有超音波、CT、MRI等。

        耕莘醫院請我去看診,我只用聽診器診斷出10例開放性動脈導管(PDA),沒有做心導管,就在該院開刀。當時的開心手術,先天性心臟病及風濕性心臟病各佔45%、冠心病10%。從美國回國後完成國內第一個冠心病繞道手術,並引進多項新手術或自創新手術,各種解剖學上的缺陷皆可開刀。但是心肌衰竭末期,必須心臟移植,才能挽回病人性命。為移植要把腦死後還在跳動的心臟取下,總有點猶豫。但我想18世紀的法王路易十六上斷頭台人頭落地時心臟還是會跳動一段時間,因此認為腦死是生理學上的斷頭與死亡無異。1987年開始做國內第一例心臟移植,是亞洲成功的第一例。

       正位移植是把心臟切除,再置入新的心臟。異位移植不摘除患者原本的心臟,是在病人心臟的右邊並聯一個捐贈者的心臟。異位移植(雙心人)在全亞洲就是亞東醫院做得最多。

生物醫學與電子科技的結合,對於心臟血管外科有哪些直接的幫助?還有哪些值得年輕醫師學習?  
       在AI、IOT急速在改變世界時,很多工作將被取代或改變。達文西機械手臂用於微創手術已開始,並進入第三代。將來醫學運用科技更多,建議年青人能結合醫學與科技而有所創新。年輕醫師的一生當中會遭受到很多挑戰,面對問題時,要克服困難而提升自已。希望年輕人建立自己的目標,全力以赴,就可以成就自已的理想。

       蘇格拉底曾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追求夢想的過程。

祝各位醫師同仁,醫師節快樂!

創新與挑戰(相關圖片)
 

2001118日完成世界首例「三心人」心臟移植記者會

 

 

 

創新與挑戰(相關圖片)

 

 

2003413日心臟血管外科開心手術千例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