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99期
  • 2008年2月

創造和諧的醫病關係之醫療文化

腎臟內科 陳泓源醫師  

       病關係是一個人一生中,獨特的一種人際關係,它相當的私密,有些屬於身體的秘密,也許只有您和您的醫師知道。在人類社群中極少有一種關係,如同醫病關係一般,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毫不保留地,與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醫生,建立密切關係,並期待醫生能對您再多了解能一些,深一些。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現代的醫病關係,其內涵與面貌也起了急劇的轉變。新世代的醫病關係,越來越強調以病人為主、或病人為中心之醫療,漸漸揚棄了以往以醫師為醫療軸心的思考。加上健保制度的施行,醫療費用的給付是由保險機構來支出及管控,受限於各種醫療資源分配的考量之影響,使得醫病的關係與互動,增加了許多複雜的變數。身為醫療提供者的我們,在環境的巨變下,著實面臨著強大的壓力與挑戰。

  醫病關係,揭櫫兩種不同角色的﹁人﹂在出現生命問題時,所建立起的一種互動關聯。此種關係可能是暫時性或長久的,但角色的互置確為少見。在現代醫療中,因為科學醫療的高專業性與知識屏障,大多數的病患處於健康資訊的弱勢,也因為這種資訊的不平等,病患與醫生之間橫亙著一道無形的鴻溝。就醫療提供者而言,隨著生物醫療科技的高度發展:基因篩檢與治療、胚胎複製、基因轉殖…的新醫療技術的成熟,醫療提供者似乎更權威、更具有操控演化的能力|但也因此更加深了醫療知識的鴻溝。

      另一方面,就醫療接受者來說,因為網路科技發達、醫療資訊可近性提高,醫療接受者可獲得到各種面向的醫療資訊,來嘗試擊破這種不平等。因此,這兩種角色之間的衝突似乎無法自然消弭,且有惡化的情形。而多年來,醫療服務商品化、醫療行為商業化,醫病互動的本質變成像是商家及消費者,讓兩者之間的關係庸俗化。

  在人類的社群中,不均等的關係常常帶來不安與惶恐,進而引發誤解與衝突。這種特質也顯著地表現於現代醫病關係中,這也是為什麼醫療糾紛多以負面性的衝突,不信任來呈現。要如何消弭這種對立,其實是個新穎而有發展性的課題︰我們應該嘗試減少這種先天的屏障,建立雙方對話的空間,讓雙方瞭解彼此的需求與期待。如果這些努力能夠在和諧而溫暖的氣氛下完成,成果可能是事半功倍的。在新時代的醫療服務中,除了高水準的醫療專業,高品質的醫事輔助服務,良好的就醫環境與可近性之外,和諧的就醫氛圍,更是對就醫的患者心靈層次上最佳的照護。我們在提昇照護品質的努力中,除了基礎的軟硬體的進步外,一種形於內,更接近精神層面的成長,更是我們未來主要的著眼點。

  文化,是一種社群內蘊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優良的文化會創造出優良的文化產物與發展。醫療文化是一個醫療社群構成的基本要素,更是內在的凝聚力之根基。所以高水準的醫療文化,可以提昇整體醫療的品質並創造新的價值。在經濟學大師柯林斯的著作《從A到A+》中曾經提到︰強調紀律的文化,是創造卓越績效的基礎。狹義而觀,我們可以看到紀律帶給我們的精確與穩定;但以宏觀之,其本義並非強調死板的紀律,而是跳脫窠臼,將紀律融入精神,內化至思想中並活躍為一種文化|所以大師強調的,是文化在創造卓越中的角色。當一個社群在內部成功地建立一種卓越的文化時,整個社群的發展,將沿著文化所構織出的脈絡茁壯而揚發。

  回想我們處於緊張狀態的醫病關係,雖然我們不斷努力地加強醫療的軟硬體設施,盡力於醫療人員能力和照護品質的提昇,也努力達成各項評鑑的指標,擠身於醫學中心之林,但醫病之間的關係是否因此而不再緊張,甚至轉變為和諧的合作關係,一齊為健康的願景而努力?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這確實值得我們這群醫療提供者深思與檢討。各項醫院評鑑的指標,與醫療接受者的需求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昂貴而先進的檢查設備,與醫療接受者對醫院的期望是否相符?醫事人員的在職教育時數、醫師發表的論文數,是否能與醫療接受者所接受到的醫療品質成正比?

       一個有趣的實例便活生生地顯現著:不可諱言地,美國的醫療水準與照護品質,在全世界處於執牛耳的地位;然而醫療糾紛或醫療訴訟的數目,卻也是獨佔鰲頭。雖說造成這個結果的因素可能很多,在強調以人為本的新核心價值之下,刻板的醫療品質已不是唯一!我們應該嘗試去瞭解醫療接受者,這群人在想甚麼,在期望甚麼?根據資料顯示,國人心目中好醫生的條件,最重要的是「對病人親切、關心病人」與「很清楚解說病情」。

       這樣的結論,其實很清楚地反應出病人所需要的是「有人性」的醫療提供者,而不是符合醫院評鑑的醫療機器人 。當我們已身處於醫學中心的地位時,就應該超脫舊的思維,往人性化的醫療環境前進。根據醫學的傳統本質,它是一種特殊的人類活動。若缺乏同情、理性的正直、謙遜、對過度自利的自我克制等德行,它就無法有效地進行;這些特性刻劃出醫療提供者,應該是一群致力追求自身利益以外事物的道德社群成員。如果能將這種美好的本質,形成一種文化,瀰漫在日常的醫院活動中,便可以將這種本質發展到淋漓盡致。     

   我們應該如何努力呢?一種文化的形成必須是由內而外,當組織內部的成員,對整個組織有強烈的向心力時,組織成員的信念才能凝聚結合成形成文化的力量。所以第一要務是提昇組織內成員,對自身價值的榮譽感。這必須藉著組織提供良好的待遇,人性化的福利,美好具發展性的遠景與暢通與穩定的人事發展來達成。當一個組織的成員,都在批評或埋怨組織的政策時,他們是不會對組織的未來有參與感,也不必期待好的組織文化的形成。如果組織成員,對自己工作的榮譽感十分低落,變容易因循茍且,任何形之於外的目標與遠景都只是空中樓閣,並淪為不切實際的口號。

  如果能成功將內部的力量結合,下一步才能將內蘊的優良氛圍,展現讓醫療接受者深刻地體會。派奇‧亞當斯,一位美國醫生,在描述醫病關係時如此敘述:「治療應該是充滿愛意的人類互動,不是商業交易行為」,在揮別現實的利害關係後,醫病的關係將變得海闊天空。醫療接受者所寄望的,是更人性的就醫環境,醫師更親切與關心的態度,醫事人員更貼心的服務,更清晰的醫療資訊教育,甚至醫療福利的提供。當醫院中的每一份子都能以人性關懷為出發點,醫病之間的緊張也能成功消弭。當每位醫療接受者,能在每次接受服務時感受到關懷與愛的氛圍,我們的醫療文化就成功的建立了。站在和諧的醫療文化上,我們與醫療接受者之間的關係就近了一些,對醫療照護品質的提昇,也邁進了一大步。

  在朝向以人為本的醫療環境的路上,我們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儘管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對生命的尊重與謙卑,理應恆久不變。所以多一份對自我角色的尊重,多一份對人的關懷,多一些微笑,讓我們的醫療環境中充滿和諧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