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誘發電位說明

神經內科 邱奕華醫師  

     論上,人體若接受外來刺激,會在神經系統內引起一連串短暫電氣活動變化。這些變化稱為誘發電位 (evoked potential)。這種電氣活動變化幅度相當小,大約只有0.1~10微伏 (micro-voltage) 而已,振幅起伏波動較明顯的大腦電氣活動 (即腦波,振幅約20~90微伏) 會掩蓋過振幅小的電氣活動,而無法辨識。近年來電子設備不斷精進,因此,為了測得小振幅的電氣活動,現在可利用一種加算平均器的原理,消除腦波活動等背景雜訊干擾,紀錄出各種刺激所得到的電位變化,此稱為誘發電位或誘發波之記錄。利用誘發電位的紀錄,可偵測出神經傳導路徑上的機能障礙。

    誘發電位檢查的方法是將電極片黏貼在病人受檢的部位,所以在檢查前盡可能要洗淨頭髮,保持受檢部位的清潔,並且不要配戴髮夾、項鍊等金屬物品。
  
誘發電位檢查種類
1. 視覺誘發電位
  人體接受視覺刺激後,其訊號經視神經,視交叉,視徑傳入大腦枕葉 (occipital lobe),  引發一連串電氣活動變化。這些電氣活動變化,稱為視覺誘發電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一般臨床上使用閃光或交替式棋盤圖案作為視覺刺激來源,在視覺區的枕骨附近,記錄其誘發出來的電氣活動。視神經及其傳導路徑有問題時會影響其波型及潛時,一些眼科疾病也會出現異常的視覺誘發電位。

2. 聽覺誘發電位
    人體接受聽覺刺激後,其訊號經聽神經,聽神經核,橋腦,中腦傳入大腦,引發一連串電氣活動變化。這些電氣活動變化,在腦幹反應之部份,稱為腦幹聽覺誘發電位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一般臨床上使用滴答聲刺激聽神經,在耳後處來對應頭頂,記錄出波型。通常在刺激後10毫秒內可錄得七個正相波,是來自聽神經及腦幹的神經構造,所以對聽神經瘤、多發性硬化症、腦幹部腫瘤及腦幹部中風等,皆具有極高的診斷參考價值。

3. 體感覺誘發電位
  人體體表接受表面電位刺激,在其感覺訊息傳入中樞神經之路徑及頭部能記錄到電氣活動變化。這些電氣活動變化,稱為體感覺誘發電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SEP)。一般臨床上使用電流刺激手臂的正中神經或腿的腓骨神經,可在其周邊神經路徑、脊髓及頭部等處,記錄到振幅很小的誘發電位,提供周邊神經、脊髓、腦幹、視丘及大腦處病變重要的診斷參考資料。

4. 運動誘發電位
  以電流或磁力刺激大腦運動皮質或脊髓,引起對側或同側身體肌肉收縮,記錄其肌肉收縮電位變化,以評估神經病變情況;此電位變化稱為運動誘發電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它對患有某些運動機能問題的病人有診斷上的價值。

結論
    誘發電位是用來協助醫師診斷疾病的一種重要工具,具有非侵入性,可系列追蹤神經系統變化之特性。由於電生理學的進展配合科技的進步,目前在臨床醫學應用上,可用於篩檢中樞神經及週邊神經之功能。而誘發電位診斷的技術在電腦科技的協助下,以定量及客觀的方法來評估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更可提升對病患的醫療服務品質,相信未來誘發電位在醫學研究及發展上會更具重要性。


參考資料
1. 簡明臨床神經生理學    台大醫學院神經科 張楊全教授著
2. 台大醫院神經部神經生理診斷科科別簡介    台大醫院神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