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模態神經監測在急性腦傷病患之應用

神經醫學部 郭曄嶸醫師  

多模態神經監測在急性腦傷病患之應用(相關圖片)        現代科學雖然十分進步,但對腦部的認識仍然非常有限。腦部是人體中最精密的器官,它的功能及運轉極其複雜,又與身體其他各個器官運作息息相關,而且它被堅固的顱骨完全包覆保護。這些都使我們對大腦的研究舉步維艱,更造成我們治療急性腦傷病患的困難。

多模態神經監測的各種監測方式及其功能介紹
        在探索未知的宇宙時,我們利用發射衛星到太空、送太空人到月球、在地球建造超強望遠鏡等各種方法才能一窺究竟。同樣的,在了解急性受傷的腦部時,我們必需仰賴多種不同的監測方式,才能針對每個病患在不同的階段,提供適切的治療,甚至預測病況發展。過去臨床上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評估侷限在神經理學檢查、影像檢查及電生理檢查,如昏迷指數、腦幹反射、電腦斷層、神經傳導檢查等,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有很多不同的儀器及方式,讓我們在床邊就能監測病患腦部的狀況,這就是多模態神經監測。如:圖一及表一簡單整理多模態神經監測的各種監測方式及其功能。細看表一可知,每一項監測都只能給予我們片面的資訊,監測項目越多,我們得到的資訊就越完整,經醫療團隊綜合分析判斷,才能準確掌握腦部的狀況。接下來以一個案例讓大家更明白多模態神經監測的重要性。

        一位五十四歲男性傍晚酒後車禍送到急診,意識混亂及燥動,腦部電腦斷層雙額葉少量挫傷出血,暫時沒有需要手術,但考慮腦出量可能會逐漸增加,故把他送到加護病房觀察。在加護病房四小時後,病人變得安靜但較嗜睡,勉強可以回答名字及服從簡單指令,四肢力量沒有改變。這個時候病人臨床上有些微變化,那應否再次接受腦部電腦斷層以確定出血量是否增加呢?如果檢查結果顯示出血只有少量增加,那病人是否增加了不必要的輻射劑量曝露及來回檢查的風險?這種兩難情況是神經外科常見的例子,亦是瞳孔鏡及視神經鞘直徑測量派上用場的時候。

        這個病人的相關檢查顯示雙側瞳孔收縮速度變慢,右側視神經鞘直徑增大,推估是右額葉出血明顯增多,故讓病人再次接受腦部電腦斷層,以確定壓迫程度是否需要手術清除血腫。影像結果就如推測一樣,而且出血程度有手術必要,因此他接受了顱骨切開及血腫清除手術。瞳孔鏡及視神經鞘直徑協助我們判定病人顱內病灶是否有惡化,讓病人能在適當的時候接受腦部電腦斷層,進而提早了手術時機。

       病人接受手術時,同時放置了顱內壓監測器,作為術後偵測是否有腦水腫、顱內再次出血等情況,亦可換算出腦部血液灌流壓力,讓我們可依據顱內壓及灌流壓來調整藥物,確保腦部有足夠的血流。兩天後,病人意識狀態恢復不如預期,顱內壓漸漸上升,追蹤腦部電腦斷層沒有新出血,只有額葉挫傷的腦水腫。穿顱彩色都卜勒超音波顯示腦部血管阻力不高,而且血流速度有過快的情況,所以病人是因為腦部血液過多而造成顱內壓上升。

        但是為甚麼血流會過多呢?可能是腦部神經細胞活動較多而造成對血流量需求增加。因此,我們讓病人接受連續腦波檢查並發現腦部左額葉有持續的不正常放電,即非抽搐性癲癇。這情況一般難以察覺,因為病人手腳或臉部不會抽搐,要確診只能依靠腦波檢查。若沒有及早成功控制癲癇,會導致腦部因反覆癲癇而功能嚴重損傷,甚至昏迷不醒。這病人在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後,連續腦波顯示已經沒有不正常放電情形。後來病人慢慢甦醒,經過後續治療及復健而逐漸康復。

神經加護病房2015年成立便建立多模態神經監測團隊
       以前腦部對我們來說,就像一個神秘的黑盒子,治療急性腦傷病人時主要依賴經驗。但現在憑藉多模態神經監測,讓我們能從多個不同的面相去了解急性腦傷的病況,就像偵探查案一樣,每項監測都提供一些線索,逐步拼湊出病人腦傷的全貌。

       儘管如此,治療急性腦傷病人仍然充滿挑戰。醫學界對急性腦傷仍然充滿許多未知與不解,所以多模態神經監測仍在持續進化中,這是全世界的醫療發展趨勢。本院神經加護病房自2015年成立以來,便建立多模態神經監測團隊,目的就是回應本院持續提升醫療品質的宗旨。我們會繼續努力,追趕世界醫療潮流,為病人提供更好的醫療。

 

表一、多模態神經監測的各種監測方式及其功能

 

監測方式

監測範圍

測量項目

優點

缺點

穿顱超音波(含彩色都卜勒)

局部

腦室大小

中腦形狀

腦內血液流速

非侵入性

床邊可施行

可測量血管反應

受操作者影響

影像及數據品質受病患顱骨影響

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含灌流檢查)

全腦

腦部結構

腦部血液灌流

影像清晰

需注射顯影劑

需到特殊檢查室進行檢查

顱內壓監測

局部

測量顱內壓及腦部順應性

 

可換算得知腦血液灌流壓力

侵入性

有感染和出血風險

視神經鞘直徑(ONSD)

全腦

視神經鞘直徑

(顱內壓越高,直徑越大)

非侵入性

只粗略估計顱內壓

腦組織氧監測(PbtO2)

局部

腦部組織氧分壓

可同時測量腦部溫度

侵入性

有感染和出血風險

易有雜訊

頸靜脈球含氧量(SjvO2)

同側大腦

同側大腦半球的含氧量

可換算動靜脈含氧差異及氧氣萃取率

侵入性

有靜脈栓塞和感染風險

近紅外線析譜儀(NIRS)

局部

腦組織含氧量

非侵入性

只能測量相對變異

易有雜訊

微透析(Microdialysis)

局部

腦組織代謝產物濃度

數量化

高敏感度

侵入性

技術複雜

耗費人力

瞳孔鏡(Pupillometry)

全腦

瞳孔大小及收縮速度

非侵入性

執行簡單

數值易受藥物、周邊環境影響

連續腦波監測(cEEG)

全腦

監測腦神經細胞活性

偵測是否有癲癇

執行技術標準化

唯一能診斷非抽搐性癲癇的方法

耗費人力

需專人判讀

體感覺誘發電位檢查(SSEP)

全腦

測量體感覺神經路徑是否完整

執行技術標準化

可預測預後

易有雜訊


多模態神經監測在急性腦傷病患之應用(相關圖片)

 

 

 

圖一、多模態神經監測圖

 

 

多模態神經監測在急性腦傷病患之應用(相關圖片)

 

 

神經加護病房蔡翊新主任(後排右二)所領導的多模態神經監測團隊合照

 

 

 

多模態神經監測在急性腦傷病患之應用(相關圖片)

 

 

醫師與專科護理師討論穿顱超音波

 

 

 


多模態神經監測在急性腦傷病患之應用(相關圖片)

 

 

醫師與醫檢師討論瞳孔鏡資料

 

 

  

多模態神經監測在急性腦傷病患之應用(相關圖片)

 

 

醫檢師正在使用瞳孔鏡為病人檢查

 

 

 

多模態神經監測在急性腦傷病患之應用(相關圖片)

 

 

神經醫學部及神經外科二位醫師共同討論連續腦波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