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97期
  • 2007年12月

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從「心」做起

營養科 廖欣儀營養師  

    近看了一本感人肺腑的書~《一公升的眼淚》讓人感觸良深,此書在敘述一位日本女孩於十四歲的時候罹患小腦萎縮症,當時醫師和媽媽都鼓勵她將疾病的過程、症狀及心裡的感受寫成日記,於是她從十四歲一直寫到二十歲,把生命過程中艱辛的一面,還有親情、醫病之間的濃郁感動紀錄下來。後來她的媽媽希望這樣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了解,幫助更多的人,於是幫她出版了這本書。更在去年改編成電視劇,劇情相當細膩,將許多值得探討的議題巧妙地穿插在一位身染絕症的少女身上,在社會上掀起一陣討論聲浪,而裡面的醫病關係也引起大家的注意。在這個醫病關係日益緊張的時代,此戲劇的出現也提供了我們不同角度的思考,到底我們醫療同仁應要如何努力,才能促進醫病關係,真正關懷及造福我們的病患。

  劇中女主角的主治醫師研究小腦萎縮症多年,專業知識充足。他主張不要對病患隱瞞病情,並且儘早告訴病患,期望她能善用所剩不多的時間。而女主角的父母親則是因為疼惜女兒,怕她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打擊而不願告訴她真相,所以在劇中時常出現醫師和病患家屬溝通的場面。這也是在現實生活中常出現的畫面。一般說來,罹患疾病,尤其是突然發生急症時,病患或家屬往往無法接受這事實,而反射性地產生一種反應「我又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我會生這種病呢?」「一定是你們檢查錯了…」這個時候,人的天性就會很自然地逃避,抗拒,甚至遷怒。而在這種關頭,如果醫療人員又無法耐心地對病患與家屬說明病情,在雙方無法交集的溝通情境下,很多誤會及衝突就因應而生。良好的「醫病溝通」是需要技巧及耐性的,溝通時除了疾病的告知,更要學會如何安撫病患及家屬的情緒讓其接受、配合治療。因此如何達到有效及有意義的「醫病溝通」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且是值得學習的一門學問。

  欲建立良好的醫病溝通,必須從「態度」上著手,首先醫療人員應學會「傾聽」。傾聽是很基礎的技巧,但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造成無法傾聽的原因很多,例如沒時間或怕麻煩;「時間」似乎是醫療人員最關心的議題,因耽心花太多時間,而容易切斷病患或家屬的話題,進而影響醫病關係的建立。所以醫療人員應學習聆聽,同時了解病患或家屬言語表達的真正含意,藉此也可以增加病患或家屬對醫療的信任。再來就是要有優質的「同理心」,所謂同理心是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體會病患的感受。同理心的建立是臨床診療上最重要且最根本的一環,曾經有位醫師在盲腸炎開刀之後說過: 「我到現在才知道原來開刀這麼痛!」從此之後,對於要開刀的病人,他總多花一點時間解說,讓病人有心理準備。如果我們能嘗試用同理心去揣測病患對疾病的心境,相信對於醫病關係的提升絕對有幫助。一個我們經常遇到的例子,是憂心的家屬為病患準備許多的偏方或營養品,但也可能因此而影響到醫療效果,此時醫病間適當地溝通變的相當重要,有時家屬會有許多想法想要提供,我們必須先耐心地傾聽,並以同理心了解家屬會有如此的舉動完全是因為「擔心」,因此我們不能一昧的去責怪或制止,而是需要去指導正確的醫療知識,這樣的溝通或許會消耗許多時間,但如此用心的關懷才有助於增進彼此的關係,也增加病患或家屬對於醫療的信賴。

  我想醫病關係與一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兩樣,都必須以同理心?對方著想,互相尊重。一個朋友曾經說過一件她很難堪的經驗,因為經期不規律的問題,醫師要她學習紀錄基礎體溫,並請她去請教衛教人員。當她進去衛教室後看到一群人正在聊天,卻沒有注意到她,等了一陣子,她便鼓起勇氣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接著,一個衛教師卻大聲說道:「快點啦!人家「那個」不來了,快點幫幫她啦!」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也確實令她感覺很難堪。有時候醫療人員可能因職業麻痺,而對病患逐漸失去一般的耐性與尊重。我成為醫療人員的一份子後,似乎也能體會這樣的心態,不過我們必須努力去改變這樣的態度,多點關懷,多站在病患的立場思考。反觀另一個例子,我的外公在住院期間對醫療人員的細心關懷感到無比的感動,他曾興高采烈的告訴我:「他們一個晚上會跑來看我至少三次,還會幫我蓋被,經常噓寒問暖…」對於醫療人員的貼心照顧,身為家屬的我們也感到由衷的感謝。

  《一公升的眼淚》女主角在罹病四年後,於日記中紀錄她與醫師的一場對話也很耐人尋味:「謝謝醫師,謝謝你沒有放棄我……」「只要我還身為醫師,就絕不會放棄對妳的治療。」此時的她已經是個手腳不聽使喚,喝水易嗆到,說話也逐漸不清楚的重症病患。雖然病情持續在惡化,使用的藥物也不見效,但醫師仍然給予誠摯的鼓勵與支持,並且表示會陪著她一直與病魔奮鬥下去。我想如果醫病之間的關係是充滿這樣的信任與關懷時,縱使生理有病痛,但心理也會很溫暖的!其實對於病患來說,醫療人員用心的關懷也是醫療的一部份,貼心的關懷或許更勝於一切;而對於醫療人員來說,病患由衷的感謝則是最大的支持與鼓勵。有一次,一個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小朋友認真地告訴我:「住院期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我以後也要當醫療人員,幫助許多跟我一樣有特殊疾病的病患!」這句話讓我感動無比,心底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也更加鼓舞了我對工作的熱情。我想如果醫病雙方學會彼此體貼尊重、彼此鼓勵,一定會讓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

  現今許多醫院都在致力於推廣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提倡「以病患為導向」的服務模式,因此醫療人員的訓練除了醫療專業的養成外,更應增加人與人溝通的訓練及態度的教育,因此可多舉辦如溝通技巧、醫病互動、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等相關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可讓醫療人員認識病患的性格特性及家屬的情緒反應,瞭解病患或家屬之心理需求。而教學方式並不僅限於講授教學,以個案討論、讀書報告或是角色扮演也是不錯的。另外醫療人員平時也可藉由閱讀相關書籍或期刊來培養醫學倫理素養,例如現在許多書籍也會站在醫病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事情,就像《一公升的眼淚》一樣,讓醫療人員學會用病患的角度來看世界,也從中學習醫師的專業涵養及對病患的愛心。總之,若全院醫療同仁們能由「心」做起,真正體會醫病關係的重要性,除了執行專業醫療服務外,更要具有同理心、且靈活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來增進醫病互動品質,若是能提供此種有愛心的「不平凡服務」,則塑造我們「優質醫病關係美譽之醫院」的願景,應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