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顱骨骨折

神經外科 顏精華醫師  

顱骨骨折(相關圖片) 一.前言
   頭部遇到外力施壓時,倘若其力道超出頭皮等腦軟組織所能吸收的範圍,將引起顱骨變形甚至進一步產生骨折。多為直接暴力引起,如鈍性物的打擊、銳器的刺、割傷與貫穿傷等,或人體在運動時頭部碰撞在堅硬的物體上,而發生頭皮或顱骨的損傷。也可由間接外力引起,即外力作用於身體其他部位,如臀部和足部經脊柱傳達到頭部而引起顱底骨折。顱骨骨折若合併頭皮及肌肉層損傷稱為開放性骨折,否則為閉鎖性骨折。骨折之診斷常需藉助X-光或電腦斷層檢查。

  顱骨可分為顱頂及顱底兩部分。顱頂由額骨、頂骨、顳骨及枕骨鱗部組成;顱底由額眶部、篩骨篩板、蝶骨、顳骨及枕骨下部所構成。

二.臨床表現
1.顱頂骨折

   (1) 線型骨折:骨折本身一般並不重要,但可以引起較大出血,形成顱內血腫,或較重症狀,如出現再昏迷,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等現象。
   (2) 凹陷骨折:有凹陷骨折時,碎骨片可刺破腦膜,引起出血或損傷腦組織。頭皮沒有損傷的凹陷骨折不易診斷。

2.顱底骨折
   顱底骨折可分為前顱窩、中顱窩及後顱窩骨折:
   (1) 前顱窩骨折:常可引起鼻出血、眼結膜下和眼瞼皮下的溢血斑(像浣熊的黑色眼圈)及眼球後出血,甚至可引起眼球突出、嗅覺異常、或腦脊髓液自鼻孔漏出等症狀。
   (2) 中顱窩骨折:可引起咽後壁黏膜下的溢血斑,並可引起面神經和聽神經的麻痺,及外展神經和視神經的損傷。如骨折線傷及腦膜中動脈,可形成顱內硬腦膜上腔血腫,常需緊急手術。
   (3) 後顱窩骨折:乳突後方有瘀血斑,也可損傷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而出現吞咽困難。
   顱底骨折最容易引起腦神經受傷,病人常有嗅覺缺失、視覺喪失、面神經麻痺或聽覺喪失。若有視神經或面神經的受損,早期開刀較有效果,其他神經受傷開刀的效果較差。

 3.其他顱骨骨折的併發症
    (1) 腦脊髓液滲漏:
      (A) 脊髓液滲漏可發生於任何蜘蛛網膜破裂處,外傷性腦脊髓液滲漏主要是顱底骨折形成,發生的部位以篩狀板最為常見,其次為額竇、篩竇及碟竇。
      (B) 中顱窩的顱底骨骨折常貫穿乳突部,造成腦脊髓液耳漏,如果耳膜完整時,腦脊髓液會沿著耳咽流到鼻,稱之為鼻漏。
   (C) 治療:腦脊髓液滲漏大多會自然停止,病患應絕對臥床休息,採取將頭部略為墊高的姿勢或以半坐姿使其保持安靜,避免咳嗽、打噴嚏,以及挖鼻孔。如果超過一週仍未停止,或一再發生腦膜炎,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2) 氣腦:
      (A) 在開放性骨折的部位,常有空氣入侵顱內的情形。病患會有頭痛等輕度腦膜刺激症狀,而侵入的空氣通常在一星期左右會被吸收,空氣的體積如果大到可以產生腫塊效應,可造成病患腦神經功能障礙或生命危險。
      (B) 只要空氣進入髓腔內,仍有腦髓液外漏出之虞,在臨床上與腦脊髓液漏具有相同的意義,顱內感染將為問題。一般治療方法與腦脊髓液鼻漏一樣,病患應避免增加鼻竇內壓力的動作,如咳嗽、打噴嚏、用力解大便等。手術治療則是僅對有明顯腫塊效應或腦膜破損處無法自癒的病患。
   
三.治療
1.顱頂骨折:小範圍的線狀骨折及輕度的凹陷骨折,無嚴重症狀者,可給與觀察或症狀治療,不需採用手術。如出現腦受壓症狀及疑有顱內血腫,或凹陷骨折陷入較深,尤其在運動區和語言區,骨折片陷入1厘米以上者,均應設法施行手術,開顱清除血腫並止血,或將凹陷骨片復位並清除陷入較深的小骨碎片。如為開放性顱骨骨折,必須進行仔細的清創手術和使用抗生素,預防繼發感染。
   
2.顱底骨折:骨折後若有血液、腦脊髓液經鼻孔、耳道外流,實際上已形成為開放性骨折。在治療上需禁止耳、鼻的填塞或沖洗,並應重視口腔衛生。可在鼻孔及耳道內滴入抗生素及全身應用抗生素,以避免引起顱內感染。如果腦脊髓液漏數日不止(一週左右),應考慮手術修補硬腦膜裂口。
   
四.併發症與預後
 在硬腦膜部損傷引起感染或顱內壓持續亢進的情形下,很難發揮自癒的作用。即使施行手術仍可能無法找到硬腦膜損傷的部位;或涉及太廣泛的範圍,往往不易讓傷口達到充分的閉合。一旦併發髓腔內感染的話,預後將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