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癢難耐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新進展

皮膚科 蔡雅竹醫師  

發癢難耐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新進展(相關圖片)  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特色是奇癢無比的濕疹樣病灶。大多在嬰兒與兒童時期發病,少數可在成人時期才第一次發作。一部分的人會合併過敏三步曲: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發病時皮膚常搔抓造成流血、即使小心翼翼仍可能在溫度溼度稍有變化時就大發作、慢性反覆的病程常造成病人與家屬強烈的身心煎熬。

流行病學
  過去數十年間,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與發生率明顯增加。依照全球統計數字,孩童期盛行率大約10%~20%,成人期則高達10%。高社經地位與工業化國家盛行率通常較高,推測與環境因子相關。

臨床表現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表現非常多樣化,一般而言隨年紀有不同分布。
* 嬰兒時期:呈現邊界不明顯的急性病灶,合併滲出液、紅腫、搔抓傷口,幾乎全身皆可以有皮疹,但通常會影響到臉頰、軀幹,而不太影響到尿布包覆區域。
* 兩歲以上的孩童期:病灶變得較為侷限,但常合併外觀乾燥粗糙、變厚苔蘚化、主要在四肢曲側。
* 青少年與成人期:雖然可能全身發作,但也可以頑固地在特定部位反覆發作,例如慢性手部濕疹。有些特殊型態,例如結節性癢疹,外觀呈現一顆一顆的棕黑色結節,合併搔抓痕跡,通常是慢性反覆累積的疾病狀態。
 
致病機轉
  家族成員有異位性相關疾病病史(尤其異位性皮膚炎),是最主要判斷是否會發展出異位性皮膚炎的疾病預測因子。而聚絲蛋白基因(filaggrin  gene)突變與表皮屏障功能不佳有關,但也只有20-40%的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可發現聚絲蛋白基因突變,顯示還有其他重要相關基因仍待研究。

  除了基因之外,環境也會誘發或惡化疾病。已知的環境因素包含: 極端氣候、壓力大、流汗、羊毛衣物接觸皮膚、感染等情況都可能會讓病情惡化。

  免疫不平衡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核心。第二型輔助T?胞(Th2)與其相關細胞激素(主要IL-4, IL-13, IL-31)會促進皮膚發炎反應與癢感。近年來更發現,隨著種族不同,參與發炎的細胞與激素可能更為複雜,例如亞洲人常合併Th2與Th17細胞。

  總之,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相當複雜且環環相扣,基因、環境誘發因子、免疫失調、表皮屏障功能不全都扮演一部分重要角色。

治療方式
  慶幸的是,近幾年不斷有新的藥物引進,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有劃時代的改變,尤其對於中重度病人可提供的治療選項更多,也喚起更多患者與家人重視此疾病,並且願意積極接受治療。

* 藥膏:外用類固醇雖然是個歷史悠久的藥物,仍然佔有重要的角色。只要遵照醫囑,選用適當強度、使用部位不混淆、使用頻率正確,但仍可以放心地使用。若是使用時間相對較長、或是使用部位屬於皮膚較薄的敏感區域,亦有非類固醇藥膏可以選擇,包含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 (醫立妥、普特皮)與 PDE4 (適健膚)等免疫調節藥物。

* 傳統口服藥物:口服類固醇一般屬於短期使用,適用於急性發作期、廣泛全身病灶復發、劇烈癢感影響作息等情況。其他口服選項包含methotrexate, azathioprine, cyclosporine等免疫抑制劑,都屬於慢性療法的選項之一,依照每個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不同,需要抽血追蹤的項目也不同。

* 照光治療:照光治療亦是調節免疫細胞的有效方式。目前最被廣為使用的是窄波紫外線B光 (NBUVB),照法為一週需要到醫療院所2~3次,逐次增加劑量至有效劑量後維持。

* 生物製劑:目前國內核准的生物製劑作用原理為IL-4/IL-13抑制劑 (Dupilumab杜避炎),用法為兩週一次皮下注射,好處是不必經常抽血追蹤肝腎功能。

* 小分子口服藥物:JAK抑制劑 (JAK inhibitor)特色是對於癢感改善速度相當快。目前至少有三個藥物拿到核可適應症,分別是Baricitinib愛滅炎、Upadacitinib銳虎、以及abrocitinib喜繽果。這類藥物使用方式為每日口服一次,方便性高。

叮嚀與衛教
         除了用藥控制,勤擦乳液仍是一切的基礎。由於表皮屏障功能不佳,乳液可以幫助保濕、維持皮膚屏障功能。挑選乳液時,應儘量減少香料或不必要的添加物、越單純越好,並且塗抹次數要夠,一日至少三次。

        臨床上常可見到溫度驟冷驟熱或連續下雨日或強烈日曬後,皮膚被誘發的情況,應盡量減少上述狀況對皮膚的刺激,流汗盡快擦乾、換上乾淨衣物,空氣清淨機或除溼機可維持空氣品質與濕度。另外,學習釋放壓力、作息睡眠規律亦有助於病情穩定。

皮膚科 蔡雅竹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皮膚免疫疾病(乾癬、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生物製劑與小分子口服藥物諮詢、落髮疾病(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與生髮植髮、一般皮膚疾病診斷與治療(帶狀皰疹、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黴菌、白斑等)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CID=0240&&DoctorID=89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