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明控糖 從自我血糖監測做起

新陳代陳科 張錦煥醫師  

聰明控糖  從自我血糖監測做起(相關圖片)        了要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自我血糖監測是必要的,美國家庭醫學會建議所有糖尿病病患都需要擁有自已的血糖機,同時要知道該如何測量血糖。自我血糖監測可以提供我們飲食、身體活動和藥物如何影響血糖高低的資訊。

        不少糖友對於自我血糖監測有些抗拒,其理由是怕痛,怕採血針刺手指,怕麻煩,沒時間,血糖試紙很貴等…,也有些糖友很認真測血糖,但只驗固定某一餐的血糖,有糖友曾經問我「醫師,我已經每三個月抽血驗糖化血色素(HbA1C)了,是否可以不做自我血糖監測呢?」,以下我會說明驗糖化血色素和做自我血糖監測的差異,只要我們掌握聰明驗血糖的知識與方法就能改善血糖控制不良的情況。

 

什麼是糖化血色素(HbA1C)?它是否可以取代自我血糖監測呢?
        當血中葡萄糖附著在紅血球的血紅素成分時,會發生糖化作用,糖化作用越多,數值越高,此稱為「糖化血色素HbA1c」,是反映一段長時間的血糖平均值。若血糖愈高,糖化血色素的濃度也會愈高。紅血球的壽命為90-120天,因此糖化血色素的數值可以反應身體最近三個月左右的血糖情況。所以臨床上常用來追蹤病人是否血糖控制良好的指標之一,但它無法告訴我們血糖波動及是否有高低血糖情況發生,就如圖一,同樣的HbA1C,但有不同的血糖變化,血糖波動過大是導致糖尿病併發症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搭配血糖自我監測就很重要。

成人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標
* 飯前血糖80-130mg/dl。
* 飯後 2 小時血糖:80-160mg/dl。
* 糖化血色素:小於7.0%以下。

※依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2年的建議

        血糖控制目標應考慮低血糖的風險、糖尿病的病程時間、病人年齡、及共病疾病的嚴重程度等而有個別不同的控制目標。在此,我們為大家介紹「聰明就醫(Choosing Wisely)」的觀念。所謂「聰明就醫」就是正確選擇對疾病診斷及治療有幫助的檢查或處置,減少低效益或無效的醫療浪費。

對自我血糖監測-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下列各項的問題來決定處置方式
* 真的需要自我血糖監測嗎?它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 血糖監測有什麼風險嗎?
* 有沒有較簡單及更安全的方式?
* 如果什麼都不做,會有什麼後果? 
* 需要花多少費用呢?

自我血糖監測的意義何在?
        自我血糖監測對血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次測量到的血糖值都有它的意義, 我們可以依照血糖數值來調整或評估治療的效果(如飲食、運動、胰島素、抗糖尿病藥、壓力管理等)。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血糖監測很清楚地了解到吃哪些食物會造成血糖上升,哪些食物不會,吃飽散步做家事後的血糖變化和吃飽坐著看電視滑手機血糖數值截然不同等,藉由生活型態的修正再配合藥物調整,就可以讓血糖維持在儘可能接近目標值的水平上。

什麼時機要做自我血糖監測呢?
       自我血糖監測時機,依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的建議:
* 使用胰島素
* 禁食的狀態
* 運動前
* 懷疑低血糖時、治療低血糖過程直至血糖正常為止
* 在執行駕駛等關鍵任務之前和期間

自我血糖監測時間和頻率
        自我血糖監測的時間和頻率取決於糖尿病的類型、治療處方、低血糖風險以及血糖控制是否達標等,自我血糖監控因人而異。

 

 

1尿

2尿

胰島素治療

口服藥治療

飲食與生活型態控制

美國糖尿

至少3次以上

視病患的需求與目標而定

明確做法

明確做法

美國內分泌學

至少三3次以上

至少2

若血糖控制末達標時每天至少測2次血糖

達標時每天測1次血糖

 

 

更頻繁地測量血糖時機

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

開始新的治療或改變治療藥物

血糖控制未達目標

計劃懷孕或已懷孕

生病或感染時

資料來源:2020糖尿病衛教核心教材

         若只是單純自我血糖監測沒採取任何行動,對臨床可能沒有提供任何幫助,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要學習根據測出來的血糖值採取行動,如飯後血糖驗出來是300mg/dL,就要去檢視自己是不是吃了地雷餐,下次避免攝取同樣或同類食物,若驗到低血糖就要儘快吃東西,要去找出低血糖原因,再做出修正,測得的血糖值必須記錄下來,和您的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物,飲食及生活行態等,如此下來我們的血糖控制就會愈來愈好,使我們更健康更有活力。

自我血糖監測注意事項
         影響血糖值準確性最常見的原因是人為操作錯誤,所以反覆練習是必要的,也要注意試紙是否有過期,試紙是否受潮或被酒精污染,採血量是否過多或不足等。預防感染部分除了洗手和用酒精消毒外,每次測試時都要使用新的採血針也很重要。

結論
        糖尿病是非常複雜的慢性疾病,控糖關鍵不外乎就是正確的飲食控制,適度運動,再搭配藥物治療,做好自我血糖監測,管理好自己的血糖,定期追蹤及定期接受併發症篩檢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

新陳代陳科 張錦煥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高血脂症、尿酸代謝異常、甲狀腺疾病、副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腦下垂體疾病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CID=0203&&DoctorID=91074

聰明控糖  從自我血糖監測做起(相關圖片)

 

圖一、同樣的HbA1C,不同的血糖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