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2023年十大死之首仍為癌症。其中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傳統癌症治療方法往往伴隨高風險及嚴重副作用,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都是巨大挑戰。一般標準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荷爾蒙療法、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方法。其中放射線治療在治療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今放射治療技術不斷創新,其中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技術在近來各類癌症的放射治療中展現了卓越的成果。
何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
SBRT是一種精準度高、疾病控制率好且療程超短的放射治療技術。它透過影像導引精確定位腫瘤,同時透過多角度的放射線束集中劑量,在短時間內有效摧毀腫瘤細胞,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周圍健康組織,降低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傳統上放射治療依癌別需25-40次放射,約5-8週治療時間。透過SBRT技術只需照射3-5次,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大幅降低天天往返醫院的時間,同時降低家人陪伴公司請假的需求。甚至對於因心肺功能不佳、年長者、不適合手術之原發性腫瘤或轉移性腫瘤,皆能提供有效的治療。同時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後的副作用顯著減少,對於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有很大幫助。(圖一)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如何進行
首先設計個人化之固定模具結合個人化腹部壓縮設備,進行4D電腦斷層攝影,必要時結合呼吸調控技術,進行治療前模擬。之後,將各式影像例如磁振照影、電腦斷層攝影與正子攝影等多種影像透過影像融合技術 ,精準定位出腫瘤位置 (圖二),同時醫師透過腫瘤靶區的圈選與透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系統進行周遭正常組織之標定,與醫學物理師討論進行治療計畫設計,透過動態弧形技術給予腫瘤需的劑量、正常組織須限制的劑量,治療入射角度,治療入射方向等細節,來增加腫瘤精準治療包覆性與成功降低周遭正常組織劑量,來成功達到腫瘤消融與保護正常組織的目的。(圖三)
執行治療前,則透過護理人員進行生命徵象之測量與監控,以確保病人治療安全。執行治療時,醫師與醫學放射師透過影像導引系統,確立治療範圍的正確性,若發現偏移,則進行及時位移校正,務使腫瘤精準落於治療區域中,當一切確立與就緒,則執行SBRT進行腫瘤治療。(圖四)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有效嗎?
根據最新的臨床實驗證實,SBRT可增加疾病的控制率甚至是存活率,可運用的範圍包括腦轉移、腦膜瘤、聽神經瘤、肺癌、乳癌、肝癌、胰臟癌、腎臟癌、攝護腺癌、超短療程直腸癌、骨轉移、肺轉移、肝轉移、淋巴轉移,頭頸癌復發等狀況,是療效高、副作用極少、應用度極高的新式治療技術。對初期肺癌、初期肝癌與腦部轉移之癌症病人而言,在條件適合下可申請健保給付。對於骨轉移、淋巴轉移、寡轉移透過SBRT與藥物積極治療可明顯增加病人存活率及疾病控制率。SBRT可為更多癌症患者提供高效能且副作用較少的治療選擇。
結語
在此也呼籲民眾,不要因為對癌症或治療的恐懼而延遲治療。現代醫療科技已大幅進步,像SBRT這樣的先進治療技術不僅有效,且副作用相對較少,治療過程簡單、療程時間短,能夠幫助患者迅速恢復正常生活。只要患者勇敢面對疾病,與醫療團隊積極配合,早期接受適當的治療可以大幅提高治療成功率,並提升長期生活品質。
表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與傳統療程優缺點比較說明
放射腫瘤科 謝忱希主任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BRT)、影像導引治療(IGRT) 、螺旋弧形全皮膚導航治療技術(SIB-HEARTS) 、海馬迴閃避認知功能保護特殊全腦照射治療 (Hippocampus avoidance technique) 、心室頻脈立體放射消融手術 (SARS_VT) 、各項癌症治療、蟹足腫、視神經纖維瘤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CID=0380&&DoctorID=87690

圖一、相較於傳統的放射治療,SBRT技術只需照射3-5次,大幅降低天天往返醫院的時間

圖二、透過影像融合技術, 增加靶區精準度

圖三、與醫學物理師討論進行治療計畫設計,包括腫瘤需給予的劑量、正常組織須限制的劑量,治療入射角度,治療入射方向等細節,來增加腫瘤精準治療包覆性與成功降低周遭正常組織劑量

圖四、治療前精準對位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