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什麼是蟹足腫?
蟹足腫,是一種因疤痕組織過度增生所引發的皮膚病變,常見於胸口、肩膀、耳垂及上臂等部位。這種病變通常發生在皮膚受到外傷、手術、感染或炎症後,癒合過程中因纖維母細胞異常活化,導致膠原蛋白過度沉積,最終形成的疤痕範圍超出原始傷口界限,並向外擴展,外觀上呈現腫脹的紅色病灶,形狀如螃蟹的腳 (見圖一)。
蟹足腫的形成過程與體質、傷口癒合環境及局部張力有關,某些族群如深膚色人群更易罹患。此病變常伴隨癢感和疼痛,不僅對外觀帶來困擾,若影響關節區域,還可能限制局部活動功能,進而降低生活品質。
蟹足腫的治療方式
蟹足腫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根據病灶大小、位置及病人的復發風險來決定最佳方案。
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旨在抑制疤痕組織的進一步增生並改善症狀,適用於早期或輕微的蟹足腫。
* 類固醇注射:將類固醇直接注入病灶,減少纖維母細胞活性及膠原蛋白生成。此方法能有效減輕紅腫及癢感,但需多次注射以維持效果。
* 雷射治療:透過特定波長的雷射能量,破壞疤痕組織中的血管,改善外觀及症狀。
* 矽膠片及壓力療法:使用矽膠片貼覆病灶或施加壓力,可調節局部濕度及張力,有助於抑制增生。
手術治療
對於已形成的大型蟹足腫,手術切除是必要的。然而,有蟹足腫體質的人術後復發率高達50%,因此術後通常需要結合其他療法以降低復發風險,特別是放射治療,能將復發率降至20%以下。
蟹足腫與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廣泛應用於癌症患者,但對於蟹足腫這類良性病灶同樣有效,特別是在術後用於預防纖維母細胞的再活化。根據研究,術後1至3次的放射治療能顯著降低復發風險。
針對不適合手術或對手術存有疑慮的患者,放射治療可作為替代方案。透過體外X光治療並結合影像導引技術,能精準鎖定治療範圍,顯著改善疼痛、瘙癢及刺激等不適症狀。
放射治療的作用機制
* 抑制纖維母細胞的分裂與增生
* 減少膠原蛋白的過度生成
* 改善局部血流,促進組織修復平衡
放射治療技術
本院放射腫瘤科在蟹足腫的治療上已有豐富經驗,並透過臨床研究優化技術,適應不同病灶及患者需求。目前採用的放射治療技術如下表詳盡說明。
技術 |
電子射線治療 |
體外X光治療 |
近接治療 |
簡介 |
能量範圍為6至9百萬電子伏特的淺層射線 |
直線加速器產生高能量X光 |
放射性射源(如Ir-192)進行短距離治療 |
優點 |
輻射劑量集中於表淺病灶,特別適合厚度不超過2公分的病變。 |
均勻的劑量分布,不受表面形狀限制,適合處理結構複雜的病灶。
可搭配影像導引技術,有效減少周圍正常組織的輻射暴露。 |
輻射能量集中於病灶表層,且劑量衰減快速,特別適合不平整或形狀不規則的表面。 |
缺點 |
電子射線具有散射特性,對於不平整的表面可能導致劑量分布不均。 |
由於X光穿透深度較深,部分輻射可能會影響鄰近的深層組織。 |
對於較厚的病灶,需謹慎使用,以避免表層劑量過高,導致副作用。 |
治療流程
* 切除疤痕:由外科醫師進行手術切除,去除過度增生的疤痕組織。
* 放射治療:在手術後72小時內展開,通常需進行1至3次治療,每次照射僅需10分鐘,病人可快速恢復日常生活。
潛在風險與副作用
* 常見副作用
> 皮膚症狀:包括輕微紅腫、乾性脫皮及暫時性色素沉著。
> 局部不適:可能出現短期癢感或輕微疼痛,通常能自癒。
* 罕見副作用(< 5%)
> 延遲傷口癒合:因局部輻射影響,傷口較慢癒合。
> 感染風險:手術部位有輕微感染可能性,需適當護理。
* 極低風險
> 輻射暴露增加癌症風險,但概率極低,局部50年內發生率僅為0.00005%,相當於進行一次胸部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劑量。
諮詢與聯繫
有關蟹足腫治療的更多資訊,歡迎至本院形體美容醫學中心、整形美容外科或放射腫瘤科門診諮詢。您亦可加入亞東醫院蟹足腫治療團隊官方LINE帳號,隨時獲取專業建議及最新資訊。
放射腫瘤科 郭登宇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放射治療、各項癌症放射治療、導航螺旋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CID=0380&&DoctorID=89784

蟹足腫治療團隊LINE QR Code
圖一、蟹足腫發生於不同部位如:(A)耳垂、(B)肩部、(C)胸口與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