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喝不想忌口
誤以為自己的飲食認知正確(不知甜不是重點,碳水化合物或澱粉才是)不少人會以為糖尿病是吃過甜而引起的,故以為糖尿病患者的建議飲食就是要「吃清淡/不吃甜的」,忽略了「不甜的澱粉造成的血糖上升,不輸甜食」。
澱粉類(即包裝食品上標示的「碳水化合物」)經腸胃道吸收後就會成為血糖,故白飯和芭樂雖然不甜,郤比甜的水果還更會造成血糖升高(一碗白飯吃下去後變成的血中糖份,相當於吃了四顆柳丁的糖份!)。
麵、馬鈴薯、吐司雖然不甜,也跟白飯一樣,是五穀根莖類(澱粉含量高的食材),故過量亦會造成血糖過高。
黑咖啡既使不加糖,但由於豆類(咖啡豆)亦是澱粉類,故仍能造成血糖上升(不信?那您可在喝咖啡前和喝咖啡後1小時測血糖,比較看看會不會上升)。
輕易聽信某些食療法能改善血糖(廣告或朋友說的),人家說了就信,郤不使用血糖機做驗證,結果把低糖(±高纖)但仍含有澱粉的食品,拿來『額外多吃』(而不是『替代』原本澱粉含量較高的食材),導致每天攝取到的澱粉總量比食療法之前還高,故血糖當然不降反升。
對於任何可能有幫肋的食療法,雖然可嚐試,但不能盲目相信,一定要用血糖機測血糖來驗證,無效或反而使血糖變高者,棄之。
不認識低血糖
有在使用血糖藥者,都應學會低血糖會有什麼症狀,要怎麼處理。如果您自從開始使用血糖藥後,每天進食的總量有上升,就要懷疑自己是否有低血糖的反射動作(例如:餓到冒汗、手抖、無力、頭暈,且吃或喝有糖份的東西後就會很快改善)。
血糖很高時,醫師當然會開較重的藥,但既然該劑量能使血糖的趨勢往下降,當然也有可能在血糖本來已不高時繼續往下降(且沒剛好在這個時候吃正餐把血糖升上來)而導致過低。
當血糖過低時,身體為了避免進入嚴重低血糖(會昏迷,最嚴重時甚至腦死或死亡),就會讓您覺得餓,促使您進食升血糖。手抖冒汗是因交感神經作用以提升血糖,無力頭暈是因細胞得不到足夠的糖(能量)。
但是一旦因為餓而多吃(尤其是增加每天的進食次數者),就會增加血糖暴衝的頻率/程度,雖然測飯後血糖都高,郤沒測到肚餓想多吃時的血糖,而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先低血糖(沒測血糖)後才多吃,導致高血糖(測血糖時)。
肚餓不一定是低血糖,正常人胃在4小時排空後就會餓,故較客觀的低血糖判斷方式,一定要測血糖才能確定。但是血糖本來太高的人(如:平常血糖都400多的人),一旦血糖降到200左右,就可能因身體習慣高而會覺得不該這麼低(雖然血糖根本還不低,飯後血糖的目標本來就是要180以下),產生了低血糖症狀,這時可先把血糖目標放在200左右就好,待200左右不再會有低血糖症狀時,再把目標設在180以下。
沒照指示用血糖藥
太忙時就只有吃東西,但沒使用血糖藥,把長短效藥物搞錯而顛倒用。
既使醫師勸(須隨餐用藥)郤仍堅持不要每餐都用藥
原本該照3餐隨餐用的藥,硬是要1天隨餐用1-2次,導致某餐的飯後血糖沒很好的藥效去降,且其它餐藥效太強而易導致低血糖,多吃變高血糖。
該打胰島素郤堅持不打
胰臟功能差到某個程度,口服藥巳無法刺激胰臟產生足夠的胰島素,這時只要沒注射胰島素進體內,血糖就會因體內的胰島素不夠而居高不下或因嚴重缺乏胰島素而產生酮酸中毒,既使血糖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