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新聞

  • 2023年10月09日
  • 華人健康網 亞東醫院腎臟內科 吳泓彥醫師

慢性腎臟病揪凶手,這2種要特別小心!醫籲:早提防避免腎功能受損

腎臟負責清除血液中的廢物和過多的水分,並調節身體的電解質及維持酸鹼平衡。當腎臟功能損傷、結構異常或功能下降,持續3個月以上,就稱之為慢性腎臟病。疾病早期可能不會立即引起症狀,但是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導致血中廢物及身體水分的累積,引起多種健康問題。


慢性腎臟病的診斷與分期
慢性腎臟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血液和尿液檢查。可藉由血清肌酸酐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是衡量腎臟過濾功能的重要指標,若eGFR低於60 mL/min/1.73 m2則可能表示腎臟功能受損。尿液中的蛋白質(Proteinuria)則反映腎臟結構的狀態,蛋白尿的存在通常意味著腎臟結構的異常或傷害。當持續3個月以上之eGFR過低或蛋白尿存在,就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可分為5期,eGFR < 60 mL/min/1.73 m2為第3-5期,第1-2期須合併有蛋白尿等腎臟結構傷害:
第1期:eGFR >= 90 mL/min/1.73 m2且併有蛋白尿。
第2期:eGFR 60-89 mL/min/1.73 m2且併有蛋白尿。
第3期:eGFR 30-59 mL/min/1.73 m2。
第4期:eGFR 15-29 mL/min/1.73 m2。
第5期:eGFR < 15 mL/min/1.73 m2。

慢性腎臟病的成因
慢性腎臟病有許多可能的成因,最主要的二大成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長期血糖或血壓控制不良會對腎臟造成持續性的傷害,進一步導致腎功能的受損。其他可能的成因還包括:痛風、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遺傳性疾病(如多囊腎)、腎泌尿系統結石或尿路阻塞、含馬兜鈴酸之藥材等。

慢性腎臟病的臨床表現
慢性腎臟病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這也是許多患者在疾病初期沒有察覺的原因。然而,隨著腎臟功能逐漸衰退或傷害增加,患者可能會開始出現一些症狀,如尿液泡沫變多、血尿等。由於腎臟負責調節體內水分與電解質的平衡及血壓,因此當腎臟功能受損時,可能會引起水腫、尿量變少、高血壓、以及各種電解質的異常。腎臟製造紅血球生成素的功能亦隨著疾病進展而衰退,因此在慢性腎臟病也常見貧血的問題。而在晚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會有食慾不振、皮膚搔癢、疲勞無力、肌肉抽筋、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心律不整、意識不清、昏迷等。

慢性腎臟病的追蹤與治療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主要是控制病情進展和緩解症狀,初期的治療著重於病因的控制,如控制血糖、血壓、尿酸、減少腎毒性藥物的使用等。對於晚期的慢性腎臟病,除了限制蛋白質攝取、注射紅血球生成素,亦須做好腎臟替代療法的準備(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臟移植)及透析通路的建立。慢性腎臟病患者需要定期追蹤,包括:定期檢查血壓、血糖,以及腎功能相關的指標(如血清肌酸酐、尿蛋白等)。這些檢查有助於評估病情的進展,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總結
慢性腎臟病是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除了專業醫療外,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影響病情控制的重要因素。健康的飲食習慣、適量的運動、戒菸限酒、適當控制體重、定期的回診追蹤,都是必須注意的重點。

原文連結: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