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新聞

  • 2020年02月24日
  • 華人健康網

無特定可疑食物,不建議做過敏原篩檢?醫師教你過敏聰明就醫

訊息內文照片

過敏是一種常見的體質,臨床表現包括:蕁麻疹、濕疹、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等等,如果病程延長且反覆發生,對生活會造成很大的困擾。然而大家對過敏有許多常見的迷思。在聰明就醫網站有以下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有幾個與過敏相關的建議如下,值得大家討論思考。

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有幾個與過敏相關的建議

不建議在沒有特定可疑的食物過敏病史情況下,檢查過敏原IgE指標。
不建議針對慢性蕁麻疹執行常規檢驗。
不建議開立沒有醫學根據的過敏檢驗,例如:過敏原IgG檢驗,或者未經病史詢問逕行開立篩檢性的過敏原IgE組套檢查。

如何正確就醫,檢測過敏原在此分別說明

不建議在沒有特定可疑的食物過敏病史情況下,檢查過敏原IgE指標
一般民眾最常見的迷思是認為原因不明的皮膚過敏只要抽血就可以知道甚麼食物過敏,然後避免那種食物就可不再過敏。然而過敏的反應不一定是特定過敏原誘發。一般過敏原檢驗只有包括三十多項,不可能包括全天下的各種食物。再者有一些物理性的蕁麻疹,診斷主要靠問診,例如:冷、熱、觸壓、震動、水與流汗都會誘發,也不能靠抽血。過敏原檢驗的特性也不適合用於篩檢,只適合用來確認可能的過敏原。

一般食物或藥物的過敏在吃下去以後30分鐘到兩個小時會以嘴麻、喉嚨不舒服、氣喘或起疹子的方式表現。如果發作的型態非常確定就可以只靠病史診斷,不一定要檢測過敏原。因此過敏原檢測只適合用於提高疑似食物過敏診斷的確定性。五歲以下的幼童異位性皮膚炎健保有給付過敏原檢測,主要是因為兒科病人問診溝通相對困難,故以抽血檢驗輔助。成年人過敏原檢測的適用範圍其實不大。

●不建議針對慢性蕁麻疹執行常規檢驗
慢性蕁麻疹的定義為超過六周以上的蕁麻疹,身上的疹子就像被蚊子叮到一樣有一塊一塊浮起來且會癢的區域。慢性蕁麻疹極少數可能由天天會吃的健康食品或藥物引起,導致診斷困難,然而大多不是特定食物引起的。報章雜誌上有時報導皮膚癢抽血才發現肝腎功能異常,這是很少見的狀況,健保四十歲以上的成人健檢如果都有執行,通常不太會有這樣的情況。

為了讓大家安心,免疫風濕科在門診有時候針對慢性蕁麻疹,會檢查血球分類,看看有無與過敏相關的嗜伊紅性白血球異常的增加。也看看肝腎功能是否有異常,好讓病人安心。至於過敏原檢測只有在高度懷疑特定過敏原的情況之下,才會讓病人檢查。另外有些很特殊的情況,例如少數甲狀腺亢進的病人也會合併頑固性的蕁麻疹,如果遇到心跳太快的過敏病人,就會篩檢甲狀腺的功能,這樣的蕁麻疹除了使用一般的抗組織胺,再加上甲亢的藥物效果會比較好。

病人常常問到如果有慢性過敏,是否代表免疫不好?精確的說,過敏是一種造成不適且似乎沒有意義的免疫反應,但是有過敏通常不影響對於病原菌的抵抗力,因此只要安心配合治療過敏症狀就好。免疫系統很複雜,沒有單一的對應檢驗可以直接反映,但是在臨床上過敏的治療只要有問診與基本檢驗,就可以處理。

●不建議開立沒有醫學根據的過敏檢驗,例如:過敏原IgG檢驗,或者未經病史詢問逕行開立篩檢性的過敏原IgE組套檢查
過敏原的IgG檢測常常被冠上慢性過敏原檢測的名稱,這是沒有根據的,檢測只會徒增困擾,因為人體血液中食物IgG抗體與過敏通常無關。此外針對食物的IgE檢測,沒有特定懷疑的過敏原卻全面篩檢,結果往往是抽血有異常不一定不能吃,但是抽血沒有異常但是吃了有問題也不能吃,過度敏感但是不夠準確的檢測,反而帶來日後吃東西的陰影。過敏原檢測的背後原理是條件機率,解釋上不如高血壓量血壓或糖尿病量血糖量測那麼直覺,判讀上必須謹慎。

總之,錯誤的觀念如果沒有澄清,再多的檢查也不能帶來安心。聰明就醫可以避免過度檢查帶來的不必要花費與焦慮。慢性過敏治療上最重要的是設法找到一個長期安全的治療組合,至少先求用藥後可以減少生活困擾。雖不能保證斷根,長期治療使用之下都有機會緩解。期待大家透過正確的過敏觀念認知,當發生惱人過敏的時候能與醫師配合,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健康。


撰文/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吳建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