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8萬多人死亡,台灣也出現5名死亡個案,全球致死率達5.72%(截至台灣時間2020年4月8日上午為止)。 美國FDA於3月28日緊急通過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的授權認證,在台灣也有完整供應鏈可製造,這顆1950年代的老藥真的能為新冠肺炎帶來希望之「鑰」嗎?
「羥氯奎寧」是歷史悠久的人工合成藥物,它的前身「奎寧」(quinine),是由金雞納樹的樹皮提煉製成,曾是日治時期治療、預防瘧疾的唯一聖藥。
羥氯奎寧除了能對抗瘧疾,還可以用來治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日光疹等等,簡單來說,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調節作用。「也因為具有調節免疫作用。在取得新冠肺炎病毒株之後,科學家於人體外試驗發現羥氯奎寧可以抑制病毒的複製,改變細胞的酸鹼值,導致細胞無法順利融合。」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 說。
在3月20日,法國研究團隊針對36名超過12歲的COVID-19確診個案,分成三組進行臨床試驗:14人使用羥氯奎寧、6人使用羥氯奎寧加上日舒(編註:預防治療期間發生細菌感染的抗生素)、16人無用藥屬於對照組;其中,無症狀者6人,上呼吸道症狀者22人,8人則有肺炎症狀。治療5天後,PCR檢測(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聚合?連鎖反應)病毒轉「陰性」的比例分別是——12.5%(未用藥)、57.1%(只用羥氯奎寧)、100%(羥氯奎寧+日舒)。
之後,法國又針對80名病患全部使用羥氯奎寧加上日舒治療,在服藥後第六至七天,病毒轉「陰性」的比例高達九成,不過也有一名74歲患者還在加護病房搶救,一名86歲的患者死亡。
然而在台灣,案34、108、170等也都有使用羥氯奎寧治療相關藥物,但成效似乎不太理想?楊家瑞 分析可能原因有二:這些死亡個案本身都有相關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體重過重等及高病毒量,都有可能影響藥物的療效這是其一,其二使用的藥物的時機點,當病情演變成重症才給予藥,幫助就有限。他進一步表示:「及早的確診且在症狀還不嚴重的情況下,盡快使用羥氯奎寧理論上應該會有不錯的療效。」
及早用藥 監控心律
在台灣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五版)》,也建議可以使用羥氯奎寧治療(成人第一天劑量400mg,一天兩次,第二至七天劑量為200mg,一天兩次,口服。)整個使用療程約七天左右。
案34曾使用羥氯奎寧,但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最後停用,針對此,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案34在入院時原本就為末期的心臟衰竭,雖然住院期間肺炎改善,最後因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而死亡。
一般而言,羥氯奎寧的副作用不多,「最常見如過敏、頭痛、腸胃不適、視力模糊等,藥性算是相當溫和,」台大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師林欣儀說,不過,楊家瑞提醒,美國有發生因為心律不整而致死的個案,在使用時應羥氯奎寧密切監控病人的心律。
羥氯奎寧的最大禁忌症?兩位專家表示,「本身有視網膜病變、對此藥物過敏者就不宜使用,」至於孕婦?若在懷孕前因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有在使用羥氯奎寧,在孕期是可以繼續使用,若無相關自體免疫疾病,懷孕時又罹患了新冠肺炎,在台灣的仿單中則是用藥等級為C(編註: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沒有對孕婦做過對照組研究。)若真的要使用,必須與醫師、藥師充分討論、評估。
至於羥氯奎寧是否有預防新冠肺炎的效益?楊家瑞 說:「每個人對這件事都充滿了興趣,只是目前沒有很好證據去回答這件事情,就我自己本身處理的案例而言,這些病友都不是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但這也不能表示,羥氯奎寧能預防新冠肺炎。」
羥氯奎寧對於新冠肺炎的治療是否有幫助,楊家瑞 相信接下來2~4週(五月中旬前)將會有更明確的科學證據來證明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