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選舉過後,除了候選人外,有些民眾因無法接受支持候選人敗選,因而出現焦慮、易怒、憂鬱…等症狀,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選舉症候群」。
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林竺君 表示,「選舉症候群」並非精神科正式的疾病診斷,而是指「選舉」壓力影響民眾的身心健康。選前,民眾因為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大多處於興奮、激昂的狀態,充滿正面的動力、對結果充滿期待。臨床觀察,有不少民眾此時就出現焦慮、易怒甚至躁症等身心症狀。
選前會出現焦慮、易怒之外,選後更是「選舉症候群」的高峰期。林竺君 分析指出,選舉結束後,當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結果不如預期,很多人會出現失落、悲傷、擔憂、甚至憤怒激躁等,過去更曾出現暴力、傷害自己與他人的案例。
嚴重壓力恐影響血管功能
壓力不容小覷,臨床上有一種「心碎症候群」,是壓力影響心血管功能的壓力性心肌病變。林竺君 解釋,身體經歷了極端的情緒和壓力變化,產生過量的興奮性內分泌激素,導致心臟無法負荷,嚴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險。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選舉症候群」?她分析與以下原因有關:
- 選舉過程中有些人會投注精力,因此勝選壓力反應在其生理、心理狀態。
- 新聞媒體不間斷地播報相關訊息,民調、弊案、候選人攻防等讓人不得不注目。
- 政論名嘴或候選人以災難化、煽動性的言論加溫選情、催票,讓選民陷入不安狀態。
- 親朋好友熱絡討論對於候選人的看法,政治氛圍瀰漫四處。
- 掛心國家未來的發展,密集追蹤公共議題的新進度。
哪些人容易出現「選舉症候群」?
美國心理學會針對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相關研究指出,超過2/3的成年人表示選舉對他們的生活是一個重要的壓力來源,由此可見比例相當高。林竺君 表示,對政治議題投入越深者、自身與政治相關性較高者、較依賴新聞媒體者、支持的對象未如願當選時,都容易出現選舉症候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曾經或目前具精神科診斷的病人也更容易受到影響。而被認為對政治較冷感的年輕人,有研究指出同樣會被選舉影響出現心理困擾。
有哪些症狀?
臨床上,經常看到選舉造成身心不適的病人,而不少研究也證實這樣的觀察。選舉前民眾的憂鬱焦慮程度漸升,選舉結束後將逐漸緩解,亦有研究顯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帶來的焦慮憂鬱更甚於2019年COVID-19疫情。常見選舉症候群的症狀包含:
- 無法控制的焦慮、擔憂
- 憂鬱、低落
- 注意力不集中、健忘
- 易怒、暴躁
- 異常亢奮
- 坐立難安
- 疲倦、提不起勁
- 失眠
- 食慾變化
- 絕望感
- 恐慌發作
- 肌肉緊繃
- 身體不適但找不到明顯病因,如:疼痛、腸胃道不適、胸悶心悸等
7 大心法遠離選舉症候群
- 增加生活可控感,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維持規律生活、工作,在選舉日到來前,不過度、反覆猜想可能的壞結果。
- 減少花費在媒體的時間,不過度攝取相關訊息。
- 若遇上選舉相關的談話,不必說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且練習簡單的話語結束對話。
- 參與對自身有益的事情如舒壓活動。或將壓力轉化為有意義的活動,如擬定投票計畫。
- 保持與家人朋友聯繫。
- 保持活躍、運動減壓。
- 避免使用酒精、毒品或非醫師處方的藥物來處理壓力。
若以上方式仍無法減緩不適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她說民眾尋求協助可能需要鼓起勇氣、跨出自尊心的門檻,也很需要親友的鼓勵,不過正視自身的問題並解決,才能讓身心的不適獲得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