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護腺癌診斷新利器 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

泌尿科 謝尚儒醫師  

攝護腺癌診斷新利器  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相關圖片)  臨床上當醫生懷疑病人患有攝護腺癌時,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是一個必要的檢查之一,然而PSA有時候並無法有效區分:攝護腺癌與其他良性攝護腺問題,包括: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發炎,使得它並不是一個專一性高的癌症篩檢血清標誌物。目前有許多情況均會使得PSA升高,比方說:攝護腺肥大、泌尿道感染包括攝護腺發炎、留置導尿管甚至是短時間內騎長距離的腳踏車都有可能使得PSA上升。因此一旦發現病人PSA異常的時候,泌尿科醫師就需要透過家族史、肛門指診、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以及尿液的檢查來評估病人得到攝護腺癌的風險。

一般攝護腺癌診斷
  目前診斷攝護腺癌的標準方法仍然依據攝護腺切片的病理結果為主。根據歐洲泌尿科醫學會的指引,所有臨床上懷疑攝護腺癌的病人均建議於切片前進行多參數核磁共振(mpMRI)的掃描評估。然而受限於全民健保給付規範,臨床上主要針對攝護腺癌抗原PSA≧4.0 ng/ml時,可透過健保給付對攝護腺進行系統性的隨機切片,一旦病理報告診斷為攝護腺癌時,才能申請健保給付之核磁共振(MRI)進行癌症分期。

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導航切片
  系統性的隨機切片是透過超音波經直腸的方式,針對攝護腺作12針隨機性切片,然而超音波對攝護腺腫瘤的敏感度卻非常低,根據一項研究發現,有將近35%的攝護腺腫瘤並無法在超音波上被發現,使得部分病灶容易在隨機的切片方式中被遺漏。也因此在最近10年內發展出了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導航切片的技術。

  為了讓民眾更清楚瞭解傳統隨機切片與新式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導航切片的差異。在這邊將攝護腺比喻成一顆柳丁,腫瘤細胞就像是柳丁的籽。想像一下傳統的隨機切片方式就像對柳丁隨機插入12針,但因為事前並不知道籽在那裡,運氣好一點可能就切到了腫瘤;然而有時候可能因為籽實在太小使得這12針都跟腫瘤擦身而過而無法得到正確的診斷。

  目前,對於PSA異常切片陰性的病人,大多數泌尿科醫師會選擇持續追蹤PSA,於3-6個月後跟病患討論再次切片的選擇。然而,亞東醫院於今年引進了這項新的切片技術: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Fusion biopsy)攝護腺導航切片,它的概念源自於精準化的醫療,一旦臨床上懷疑病人有攝護腺癌的風險時先讓病人進行一組核磁共振的影像檢查,經過泌尿科與影像醫學科二位專科醫師的判讀後描繪出攝護腺的輪廓以及腫瘤的範圍,於切片當天再次使用超音波掃描攝護腺透過電腦軟體建立一組攝護腺3D的影像並且將核磁共振的腫瘤位置與即時的超音波影像融合在一起,透過電腦協助醫師決定進針的部位,這種方式就像讓切片的採樣針內建導引系統的飛彈朝向腫瘤發射,大幅的增加攝護腺癌的診斷率。

  根據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透過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導引切片的方式對於初次接受攝護腺切片的病人可以提高臨床上有意義的攝護腺癌診斷率以及降低低風險攝護腺癌的採檢率(避免造成病人心理上的壓力和不必要的治療)。有別於傳統的經直腸攝護腺切片,影像融合切片經由會陰的部位進針能大幅減少術後感染的風險且不需事前給予預防性的口服抗生素。

結論
  目前國際間的共識為建議50歲以上以及45歲以上具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接受PSA的檢查,若是指數異常則須進一步的安排切片。若您或您身邊有親朋好友對於攝護腺癌有疑慮的話,歡迎至泌尿科門診向醫師諮詢進一步的處理方式。

泌尿科 謝尚儒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無傷口複雜腎臟結石手術逆行性軟式輸尿管鏡及雙鏡聯合手術);
精準醫學治療(攝護腺癌診斷: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CID=0285&&DoctorID=94941


攝護腺癌診斷新利器  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相關圖片)

 

圖一、放射科醫師於手術前進行攝護腺輪廓定位及標記病灶,電腦會自動畫出一組3D攝護腺模型並且標示出腫瘤的大小及位置。

 

 

攝護腺癌診斷新利器  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相關圖片)

 

圖二、泌尿科醫師於切片當天在手術室進行超音波掃描並將核磁共振與超音波的影像融合,之後便可針對病灶進行靶向性切片(Target biopsy)。

 

 

攝護腺癌診斷新利器  核磁共振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相關圖片)

 

圖三、電腦能完整的紀錄每個病灶切片的位置及深度,若病理結果是惡性的腫瘤將來也能透過數據的管理和病人討論不同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