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宏(化名)兩歲時就會認英文字母與些許國字,記憶超強,總讓眾大人們不可置信地讚嘆。上幼稚園後,小宏似乎不太能融入團體生活,常常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沒有興趣的就不太配合。雖然喜歡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也將同學的座號記得一清二楚,但小宏似乎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同學的遊戲規則如果跟他的想法不一樣,就會跟同學起爭執。小宏在學校有偏好的水龍頭與小便斗,如果想用的時候剛好其他同學在用,他就會不洗、憋尿,怎麼勸都不行。上小學後,小宏喜歡單獨研究自然科學,但其實小宏一點也不內向,他喜歡跟大人聊天,發表他的無限知識,大人才知道他的厲害,同齡的同學總覺得跟他聊不上話。小宏很正直誠實,老師上課如果說錯,他會毫不猶豫地糾正,沒看見老師臉上鐵青,同學如果違反規定,他會立即通報老師,堅守規定。同學如果不小心碰到他,他常會要同學一定得受到處罰,無法聽進別人的解釋,被說到缺點則會勃然大怒,自己弄到別人時卻總是莫名別人為何要如此生氣,到後來同學都覺得他是麻煩人物。疲於處理小宏在校與在家的人際衝突,父母不禁大嘆,為何小宏總不懂別人的心呢?
後來父母依循老師建議,帶小宏到精神科中的兒童心智科去評估,醫生診斷小宏罹患了亞斯伯格症,父母大為訝異,甚麼是亞斯伯格症呢?奧地利小兒科醫師亞斯柏格(Hans Asperger)於1944年首先描述了四位男孩,他們語言發展正常,但不擅與人互動,說話像個小學者,談話內容常集中於自己有興趣的議題。這些男孩較缺乏雙向社會互動的能力,較無法覺察社會環境對他的要求,玩法較單調,有單一而侷限的興趣。有些男孩會去捉弄其他孩子,無法了解其他孩子的感受,有些會與老師頂嘴。這些男孩邏輯思考能力都很強,並且在某些領域極有天賦。亞斯伯格報告的男孩特質與肯納(Leo Kanner)於1943年描述的自閉症孩子很接近,被認為是較聰明的自閉症患者,學界並以亞斯伯格為此症命名。有學者認為這類患者與自閉症患者相較並無語言與智力發展的問題,因此美國第四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與自閉症區分開來。然而,由於亞斯伯格症患者與智商較高的自閉症患者有許多共通的特質,因此在去年中出版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又將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統一稱為自閉類群疾患,亞斯伯格之診斷因此消失。
日前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準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醫師自曝其與其子為亞斯伯格症患者,他敢說敢言之形象,與亞斯伯格症之特徵確有幾分相符。目前亞斯伯格症已知為一神經發展疾患,在許多腦區的腦部發育軌跡皆與正常發展孩童不同,確切成因仍然不明,僅知可能與某些基因相關,具有遺傳性,因此像柯醫師這樣父子共同罹患自閉類群疾患的狀況並不少見。另外,過去研究曾經提及高量重金屬暴露、周產期傷害、染色體異常、周產期傷害、母親於懷孕期間飲酒等可能也與自閉特質相關,然而教養方式並不會造成自閉症。目前估計的盛行率約每千人有0.03至4.84人不等,男女比約4比1。
亞斯伯格症患者由於語言與認知發展正常,有些患者也具有與人互動之動機,學習力強,因此往往比自閉症患者還要晚診斷,過去統計患者的診斷年齡平均為9~11歲。此症患者由於不擅社交應對、非常固執、察言觀色能力不佳、無法同理他感受、不懂社會潛規則因此說話容易得罪人,常與人話不投機,情緒容易激動,在被確診之前往往被認為自我中心、脾氣暴躁、不合群、白目等,造成老師、親人的誤解與不當對待,也容易被同學排擠或霸凌,導致憂鬱、焦慮、社交畏懼等情緒困擾,其本身也容易共病強迫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然亞斯伯格症目前沒有藥物治療,但可以藉由復健與社交技巧訓練改善亞斯伯格症患者的精細動作問題與人際互動技巧,若已有心理困擾則可接受心理治療增加問題解決與情緒調適的能力。因此,早期確認孩子是否罹患亞斯伯格症,同理孩子在社交與情緒覺察的困難並及早協助其增加察言觀色、社會互動能力,將大大減低孩子日後在學校、社會遭遇誤解與本身情緒困擾的機會,讓他們展現出善良與誠實的優點,也才能進一步發揮孩子的天才潛能。畢竟,許多大科學家,像是牛頓、愛迪生,都被認為有亞斯伯格症,少了他們,科學的進展可要大幅遲滯呢。
孩子若有以下2個以上之特質,須懷疑有亞斯伯格症,建議就醫評估:
社會互動有困難,不知如何開啟社交互動,較難一來一往地閒聊(多講自己的)或情緒互動能力較弱,較難理解他人立場與感受
不愛看人,察言觀色能力弱
不太會根據社交情境調整自己的行為
堅持度高,有固定的習慣或做法,不容易改變
事情不如他的預期即情緒反應激烈,很難溝通
對特定事物有強烈興趣與豐富的知識
感覺過度敏感或過度不敏感(例如很怕某些微小的聲音,討厭擁抱,跌倒好像又不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