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閉症類群疾患(簡稱自閉症)的孩子在嬰幼兒時常讓照顧者覺得是個很乖的孩子,不吵不鬧,常常靜靜地自己玩,直到二歲多,家人發現孩子仍不太會講話時,才察覺到可能需要評估看看是否有什麼狀況,所以家長常常又擔心又自責,覺得會不會是自己忽略了孩子的狀況,錯過了發展的黃金期,所以當 評估後告知家人關於「自閉症」的診斷時,家長會很積極的詢問如何規畫孩子的治療。
雖說自閉症孩子的共同特徵是「社交溝通與互動」上的困難及「侷限且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但是每個孩子的困難點及優勢能力都不同,雖然有不同的治療方法被提出來,但只有部分治療被證實有科學根據,所以接下來會著重介紹目前有科學根據的療法。需要先說明的是,目前沒有一套完美的訓練可 以適用於所有的孩子,所以針對每個孩子評估後做出個別的治療計畫非常的重要。還有,很鼓勵家長學習治療的原則,了解行為訓練背後的訓練目標,因為除了來醫院讓治療師上課之外,家長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孩子很重要的練習經驗,很多訓練還是要回歸到如何提升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現,單一目標的訓練,而沒有應用於生活,對孩子的幫助有限。
接下來跟大家介紹幾個常應用的治療取向,每個取向都各有長處,有經驗的治療師們常能彈性應用不同取向的訓練,來設計孩子學習的目標及練習的方式。
■應用行為分析
訂出要訓練的行為做為訓練目標,例如:聽到叫名字時要看對方的眼睛,當孩子正確反應時就給孩子喜歡的獎賞,使用獎賞來增加孩子表現出被要求的行為。
■圖片溝通系統
當自閉症兒童還沒有足夠的語言進行表達時,圖片可當成溝通媒介來訓練並增進兒童的溝通能力,從而提升語言發展,使用圖片不等於是放棄語言發展,目的是想訓練孩子能較主動的利用圖片達到溝通的目的。
■地板時間
這個訓練方式特別注重互動,而不是著重特定行為的訓練,透過觀察及參與孩子的興趣來誘發孩子的互動行為,增加孩子的互動興趣和社交動機。
■早期介入丹佛模式
是一種綜合性的治療模式,課程重視在自然的狀態下,以「互動關係」為導向,融合應用行為分析的原則,並強調家長深度的參與治療,以正向情感的關係來引導教學內容,包括語言及溝通互動的訓練。
■社會性故事
社會性故事指的是透過故事來跟孩子探討
故事中發了什麼事,故事中人物的想法及感受,藉此教導兒童對於社會情境的判斷及社交技巧。
除了上述的治療外,自閉症孩子若合併其他發展上的狀況時,其他的治療選項還包括:語言治療(提升語言能力)、物理治療(提升大動作、平衡感)、職能治療(提升手部靈巧度、自我照顧能力)。若是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癲癇、焦慮等,或是情緒躁動難以控制,則可使用相對應之藥物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