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衛教資訊

「聲音好像變得很遠...」以為耳朵出問題,結果竟是鼻咽癌!必知6大前兆救自己一命

郭登宇醫師

52歲徐先生是工廠管理員,覺得左耳聽力變差有兩個月了,好像聲音都變得很遠,而且會聽到自己講話的回音,因而到耳鼻喉科就診。耳鼻喉科醫師除了看耳朵以外,還摸了摸他脖子,沒想到摸到了3公分的腫塊,並且告知:「鼻咽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徐先生心想:「我是來看耳朵的,怎麼搞成鼻子的問題呢?」
鼻咽鏡檢查,切片證實為鼻咽癌。

鼻咽癌是個特殊的疾病,俗稱「廣東癌」,好發於東南亞地區(特別是中國東南沿海),目前已知可能與EB病毒感染、鹹魚等醃製物、抽菸相關。台灣也屬於易罹患鼻咽癌的中高風險區域,每年約有1400位新診斷、500位死於鼻咽癌的患者。
鼻咽位在鼻腔後方、顱骨底下,周圍遍佈了許多重要神經及構造,也有豐富的淋巴引流管道。由於這個特別的解剖位置,有些看似沒有關聯的症狀,經過交集起來,才發現原來是鼻咽癌引起的,所以民眾對於這些症狀需要保持警覺,就醫時也要完整敘述,以免錯過了診斷及治療的黃金期。
以下是鼻咽癌較常出現的症狀:
1.頸部腫大:鼻咽癌初診斷時就有八成患者會有頸部淋巴轉移,通常分布在兩側、從下巴至鎖骨上都可能觸摸到。癌細胞造成的淋巴腫大摸起來較硬(按下去不會凹陷),且會持續變大(使用抗生素治療不會縮小),需要進一步切片檢查。
2.鼻涕(痰液)帶血:腫瘤有許多不正常增生的血管,因此容易出血。鼻咽癌出血就會造成鼻涕(或痰液)中帶血絲。
3.聽力減退、中耳積水:正常情況下,中耳和鼻咽是相通的,中間的構造是耳咽管,所以有時用力擤鼻涕時耳朵會有鼓脹感。小兒比較容易因感染引起中耳發炎積水,而成人的中耳積水就要懷疑可能是鼻咽癌造成─因為腫瘤阻塞了耳咽管的開口,進而影響聽力。
4.持續頭痛:由於鼻咽位在顱骨底下,如果腫瘤侵犯造成骨頭破壞,就會有頭痛的情況。這種頭痛不同於間歇性的偏頭痛,通常是感覺比較深層、持續的疼痛,隨時間可能越來越嚴重。
5.複視:顱骨有許多神經及血管穿過的孔洞,腫瘤會沿著這些路徑往上侵犯,如果影響到了第三、四、六對腦神經,眼球運動就會受影響,造成複視(看東西變兩個)的症狀。
6.臉麻:如果腫瘤影響到第五對腦神經,會造成臉麻的症狀。
在過去,鼻咽癌開刀的治癒率相當低,因為附近充滿重要的血管和神經,無法做大範圍的切除,而且它很容易淋巴轉移,更進一步就是遠端轉移、危及生命。然而天無絕人之路、人有絕癌之路,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出現,不僅不再需要開刀,也讓鼻咽癌的治癒率大幅改善,早期的病人有九成以上的治療成功率,而局部中晚期的病人也有大約七成的長期存活率。
放射治療是治療鼻咽癌的主力,多數鼻咽癌的細胞對放射線非常敏感,往往在治療中就可看到腫瘤顯著縮小。標準的療程每個禮拜需要做五次、每次約十分鐘、總共約需八週。如果患者的腫瘤有鼻咽外的侵犯、或淋巴轉移,通常需要搭配化學治療,國內外研究都證實加上化療,對患者的局部控制和長期存活率都有顯著的幫助。

在腫瘤可以被根治的情況下,副作用就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考量點─放射線有穿透性,在照射目標附近的組織也會接受到部分的劑量,而產生副作用。在頭頸部較敏感的構造包括皮膚、黏膜、唾液腺等,因此在急性期會有脫皮、嘴巴破、咽喉炎、口乾等不適,患者就容易因疼痛影響進食,產生營養不良、免疫力降低的情形,也減低了自我的修復能力,副作用就更明顯,結果形成了惡性循環。慢性副作用則包括口乾、頸部僵硬、吞嚥功能較差等,會影響生活品質。所幸近年來放射治療技術已進步非常多,不僅腫瘤控制率有提高,副作用也明顯的降低。

「精準」的放射治療包括了以下的層面:
3D電腦斷層定位:搭配磁振造影或正子掃描,醫師可以精確的描繪出腫瘤及需要照射的「靶區」、以及需要閃避的「危及器官」。
強度調控:在同一個照射野可以給予不同的劑量強度,因此可以依靶區的形狀(順形)做調整,減少周圍的劑量。
多角度照射:使用多角度會將鄰近腫瘤的中高劑量分散至不同方向,進一步提升順形度;新一代的放射治療機更具備有螺旋式或是弧形治療,可以從360度做照射,更適合複雜的鼻咽癌。
每日影像導引:經由每天影像掃瞄對位,可以縮小每次擺位時的誤差、減少計畫靶區體積,而且也確保腫瘤每天都被照射到。
不同的放射線來源:有別傳統放射治療於常用的X光射線,質子或重粒子的劑量會在照射靶區後方迅速衰減,因此可以得到一個更為理想的劑量分布。粒子治療的造價昂貴,不過仍是未來發展的重點目標。

文章開頭的徐先生經轉介到放射腫瘤科,歷經總共35次的放射治療合併同步化療後,鼻咽及頸部腫瘤已完全消失,耳朵積水的症狀也有改善;但愛說話的他現在時常口乾,總是需要隨身帶瓶水,他只好安慰自己說:「癌症好了最重要,總不要口水很多的進到棺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