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輸血是指短時間內給予病人大量的血液製品,嚴重的出血會造成循環血量減少、攜氧能力喪失、器官及凝血功能障礙,積極控制大出血及相關凝血障礙可避免多重器官衰竭及死亡的首要原因
一、早期辨識:強調早期識別出血位置和控制出血重要性
1.1 重點式照護超音波(POCUS)
1.2 大出血預測系統
** ABC score (是否有穿刺傷、收縮壓<90mmHg、心跳>120次/分鐘、創傷超聲重點評估)
** Shock index (心跳/收縮壓 > 1)
** 臨界輸血閾值(>紅血球3u/一小時)
二、大量輸血機制:強調控制出血、矯正凝血功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
2.1 MTP (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大量輸血比例為紅血球:新鮮冷凍血漿:血小板 = 1:1:1
2.2 監測Fibrinogen 補充冷凍沉澱品 (Cryoprecipitate)
2.3 建議出血3小時內盡早給予 TXA (Tranexamic acid)
2.4. 若有服用Xa因子抑劑如 Apixaban、Edoxaban、Rivaroxaba,建議注射PCC(Prothrombin Complex Consentrate) 20-25u/kg
2.5 若病患有威脅生命的出血且服用Dabigatran,建議使用反轉劑Idarucizumab治療
2.6. 嚴重出血病患使用反轉劑VKAs如Warfarin,建議可選擇給予維他命K、FFP(新鮮冷凍血漿)或PCC,vitamin K與PCC 共同使用可刺激製造維他命K依存的凝血因子
2.7 建議初始輸液使用balance crystalloid solution,包括0.9%生理食鹽水、林格氏溶液,避免使用colloid
三、定期評估治療效果:定時追蹤抽報告
3.1 建議密集監測生命徵象及輸血反應: 目標收縮壓80-90mmHg直到主要出血被控制,維持正常體溫有助穩定凝血通能並增加存活機會(創傷死亡三角: 低體溫、酸中毒、凝血異常)
3.2 監測血色素Hb/Hct、凝血功能PLT/PT/INR/Fibrinogen、乳酸值(Lactate)評估出血程度及組織灌流不足程度
3.3 監測動脈血氣氣體分析(ABG)及X光片,避免低血氧、過度通氣及時處理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
3.4 矯正電解質,尤以鈣離子 (因血品保存添加citrate巨螯合鈣離子作用,加上citrate代謝在肝臟,又因休克導致肝臟灌流下降,影響citrate代謝使游離鈣濃度下降,導致輸血需求增加及死亡風險大增)
四、損害控制:及時適切的治療、進一步檢查確認出血位置
4.1 開放性傷口有威脅生命的出血,建議局部加壓、止血帶、骨盆固定帶、氣囊填塞等止血法
4.2 建議可使用超音波檢查、顯影劑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會診相關科別執行動脈血管栓塞術或外科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歐洲創傷後大出血及凝血障礙處置指引第六版重點摘錄
https://www.sem.org.tw/EJournal/Detail/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