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前列腺)是男性所獨有的器官,其分泌的液體成為精液的一部分,可提供精蟲養分並促進移動。攝護腺癌亦是男性很常見的癌症。根據2020年癌症登資料,攝護腺癌標準化發生率在男性為第五名(粗發生率61.49/100,000人)僅次於肝癌,死亡率為第六名,仍有逐年上升的現象。
一、成因
目前確切成因仍不清楚,但許多危險因子可能與攝護腺癌有關
1.年紀: 年紀越大風險增加,50歲過後攝護腺癌的風險顯著的增加。
2.種族: 統計起來黑人相比於亞洲人風險較高。
3.家族史: 若有直系血親診斷攝護腺癌,則癌症風險增加。目前確切已知與攝護腺癌有關基因變異包含BRCA1、BRCA2以及ATM等。
4.肥胖: BMI較高的病人似乎有較高的風險得到攝護腺癌,且癌症的惡化風險也較一般人高。
二、症狀
攝護腺癌在早期通常症狀輕微,且常類似攝護腺肥大症狀,例如: 頻尿、急尿、排尿間斷、尿流變細、解尿困難、尿失禁等。
晚期則會出現局部或全身性症狀,例如: 血尿、血精、骨頭疼痛、骨折、食慾下降、體重減輕、貧血等。
三、篩檢:
攝護腺癌的篩檢包含肛門指診以及血清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查,針對年紀50歲以上的男性或45歲以上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建議諮詢是否進行攝護腺癌篩檢。
四、診斷:
1.超音波: 可以初步量測攝護腺大小、檢查是否有結節以及檢查雙側儲精囊是否對稱等等 。
2.攝護腺切片: 針對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升高,可能建議安排攝護腺切片檢查是否存在癌細胞,為目前診斷攝護腺癌的標準。
3.核磁共振MRI: 可進一步評估攝護腺腫瘤的大小、侵犯深度、是否有淋巴轉移等。
4.電腦斷層CT: 可以評估腹腔至骨盆腔其他臟器或淋巴結是否受到攝護腺癌侵犯。
5.骨骼掃描: 由於攝護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為骨頭,藉由這項檢查可以確認攝護腺癌是否出現骨骼轉移的現象。
五、治療:
早期攝護腺癌治療包括追蹤、攝護腺全切除、放射線治療(電療)以及賀爾蒙治療等,詳細治療方式隨著並癌症分期及病理分化而有所不同。
晚期攝護腺癌則以全身性治療為主,包括賀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
六、預防:
目前並未有已知特別的食物或藥物被證實可以有效預防攝護腺癌。儘管如此,仍可以藉由排除可能的風險因子來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1.健康飲食: 多攝取高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及全穀物、避免攝取過多高油脂食物,可多選擇瘦肉以及低脂乳製品。
2.適度運動: 每周維持適度運動習慣,目標每日運動30分鐘。
3.維持健康體重: 減重以維持健康的體重範圍。
鄭百諭醫師 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