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校畢業即擔任護理師一職至今,護理師作業範圍廣泛:不僅要給予住院中病人疾病,包含身心、社會上的相關護理及衛教,還要協助病人出院後病人或家屬的自我照護指導,亦要提供出院後所需之長期照護、輔具資訊及其他相關資源,也需要當醫病間的溝通、協調者。
    在神經內外病房所面對的病人有近8成神經內科病人,入住年齡層平均≧66歲,根據臨床統計,失智的病人分為退化型及血管型,所以單位因疾病及年齡的因素,配合著醫院的政策努力朝向失智友善病房邁進,在入住11G≧65歲的病人皆會做失智症風險評估(AD8),若分數達疑似失智標準即會詢問病家出院後追蹤的意願,醫療團隊會協助出院後返診掛號,而住院期間會給予失智相關知識與照護技能之衛教,如:失智症的症狀、治療、照護、飲食注意、復健、居家安全及如何延緩失智症…等;在11G病房環境上也有不同的設置,如:每個病室內都掛上加大的時鐘,讓長者可以方便知道時間,增加病人的時間感;在病房走道及陽光室都增設壁貼,放置早期的影星及台灣著名風景區之照片,可刺激長者的回憶以增加長者的話題。
       另外陽光室還設置展示櫃,放置失智症病人可使用的益智遊戲,如:放大版象棋及樸克牌、積木、七巧板及生活布書,布書內有可讓長者練習穿鞋帶、扣鈕釦及拉拉鍊等生活基本自理的練習功能,還有失智症病人專用的餐具與可調整角度的特殊餐具…等,單位均設有益智遊戲可提供病家借用;單位大門24小時有門禁管制,病房區內的安全門均設有開門警示,避免失智遊走病人不慎誤入或自行離開造成危險;護理師每月都會在陽光室舉辦失智相關團體衛教,提供失智症照護技巧以及相關社會資源的資訊,以增加病家對失智症的瞭解及照護技巧,在遇到問題時可在何處尋找資源,可適時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失智病人初期並非完全無自覺的,他可能知道現在的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了,也會出現擔心焦慮的情形,他們不希望被貼標籤,亦希望大家能尊重他,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他們只是生病了,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與他們相處,要用不一樣的方式跟他們溝通,尋找適合病人的溝通模式,減輕病人與陪伴照顧者的壓力。
  記得照顧過一位年約70歲的老先生,入院時女兒即自訴病人有失智情形,會自己走來走去、講都講不聽,護理師平時與病人溝通應對,病人都可簡單回應,有一天早上發現病人站在他房的門口抓著門框要進入房內,女兒在旁邊或推、或拉,幾經勸說的都無法讓病人相信那間不是他的房間,也無法讓病人離開那個的房門,在二人僵持不下時,病人及家屬都生氣了,病人生氣著家屬不讓他進房內睡覺,家屬生氣著病人講不聽硬要把別人的房間當自己的房間,所以爭吵不休,而我們過去看著病人:「ㄚ公阿」,病人看向我們,牽起病人的手:「ㄚ公呀,現在早上(指外面白天狀況),不要睡覺啦,我帶你去看電視好不好?」,病人點頭:「好阿」,護理師順利牽著病人到陽光室,離開了那個不是他的病房。
        此後這狀況層出不窮,所以護理師引導的方式也推陳出新,譬如:跟病人先天南地北聊天後:「ㄚ公呀,我們牽手陪我走一走好嗎?」、「ㄚ公阿,會跳舞嗎?帶你去看人跳舞(電視)…等」,均可成功將病人帶離,家屬還很感激的說:「你真的很會跟我爸溝通,我對他真的沒轍」。
     
  在照顧失智的病人時不要與他爭辯、不需嘗試跟他講理、也不用直接糾正他的錯誤,可轉移注意力,多鼓勵病人、給予適時的提示、盡可能維持現有的功能及有可能做到的潛力,居家照顧失智遊走病人,適度的陪伴、安全的居家環境設置、申請防走失手環,避免病人因遊走而發生危險。
  在臨床我們期望能讓入院的病人可藉由早期的失智篩檢,即早發現失智的潛在風險,在出院後持續追蹤、診斷,達到即早預防與治療的目標,以減緩疾病的惡化、提供家屬照護資訊,以減輕陪伴照護者壓力,促進社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