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07期
  • 2008年10月

歡喜、「肝」願,肝臟移植知多少

一般外科 鄭國祥教授  

   歡喜、「肝」願,肝臟移植知多少(相關圖片) 

    句廣告台詞說:「所有的辛苦都是肝在替你檔。」由此可看出肝臟在人體器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肝臟位在左下肋骨、由橫隔膜肌肉保護著,它除了具有排毒的功能外,還具有代謝、免疫及造血等功能;而人體也因為肝臟得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以及維生素,藉以維持人體的養分,然而這麼重要的器官卻往往因為神經分佈少,導致初期有任何異狀都不易被察覺,而延誤治療的機會。

  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為台灣常見的疾病,另外如:先天性膽道閉鎖或代謝性肝臟疾病等,病患一旦進入肝硬化階段,便會產生各種併發症如腹水、自發性腹膜炎、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昏迷,甚至演變成肝癌,嚴重時病患常因出血性休克、敗血症、肝衰竭等原因而死亡。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讓罹患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病患有了新的治療方式,因此病人若罹患不可逆的進行性肝病、或沒有任何治療方式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命或改善病情、經醫師評估大約只能存活二年之內者且適合移植的病患,即可考慮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執行肝臟移植手術的合適時間須由醫師進行評估,因為如果太早手術,則可能阻礙病患自行恢復的機會,但如果太晚進行手術,則會增加手術的風險,而喪失肝臟移植手術的契機。

  目前台灣的肝臟移植水準已與世界同步,術後一年存活率可高達85%,五年存活率亦可達60%左右。更重要的是,移植成功的患者中有80%重新獲得生活自理的能力,更有50%的患者可以重新回到職場工作,可見移植對於病患生活品質的改善,病患除了減少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次數外,更可以恢復工作或從事家務,這樣的改變讓病患及家屬都有種獲得重生的感覺。

目前肝臟移植的來源及手術方式可分為下列幾種:
1.腦死捐贈:因遭受意外、車禍或顱內出血等原因導致病患呈現腦死,而腦死病患將自身的器官捐贈給無親屬關係的他人,助他人重生。其捐贈的肝臟可以有下列的手術方式。
(1)全肝移植手術: 捐贈者整個肝臟直接移植至另一成人換肝者。
(2)縮小肝臟移植手術:摘除的肝臟以手術方法,修剪成換肝病患需要的大小,再移植至罹患末期肝病之病患。
(3)分割肝臟移植手術:摘除的肝臟以手術方式分割成兩部分.較小的左邊肝臟移植給罹患肝病的病童,較大的右邊肝臟則移植給成人換肝者。
2.活體肝臟捐贈:身體健康的成年人將部份肝臟捐贈給五等親以內的血親或配偶。經由活體捐贈之移植成功率較高,但先決條件必須捐受雙方血型吻合,並且捐受雙方在術前需進行社會心理評估,經由醫療倫理委員會同意後才可執行活體肝臟移植手術。
 
肝臟移植的手術已經十分的進步,但除了精湛的技術外,尚需慎密的評估,以及細心的照顧,而移植後病患及家屬的配合治療,皆是讓肝臟移植能成功的必備條件。

歡喜、「肝」願,肝臟移植知多少(相關圖片)

 

肝臟移植手術簡圖

 

 

歡喜、「肝」願,肝臟移植知多少(相關圖片)

 

肝臟移植手術中的情形

 

 

歡喜、「肝」願,肝臟移植知多少(相關圖片)

 

移植完成後的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