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療頭頸癌也要顧血管 定期追蹤才能長保平安

放射腫瘤科 徐晨雄醫師  
治療頭頸癌也要顧血管  定期追蹤才能長保平安(相關圖片)        年53歲的C先生,5年前因喉嚨痛到本院耳鼻喉科門診,咽喉內視鏡切片診斷出第三期下咽癌,後續在本院放射腫瘤科接受35次放射治療(放療俗稱電療)及血液腫瘤科接受7次門診化療後,所幸治療成功,下咽腫瘤及淋巴結完全消除。C先生接受放射治療後除了口乾和頸部肌肉略為僵硬,沒有明顯慢性後遺症,C先生也恢復正常生活回到工作崗位,每3-6個月在本院定期門診追蹤,但C先生還是有抽菸習慣,回診時建議他戒菸或是詢求戒菸門診幫助,他也只是笑笑說會儘量戒菸。

放射治療後「頸動脈狹窄」的後遺症
  追蹤的前三年C先生都有按時回診,但第四年卻沒回來門診,原本以為C先生治療後至今腫瘤已完全消除,影像及抽血追蹤檢查也沒復發,應該是工作太忙忘記回診。
 
  然而,C先生下咽癌治癒後的第五年卻坐在輪椅上,由太太推輪椅帶著C先生回本院放射腫瘤科門診。「C先生,好久不見,一年沒回來門診了,前幾年都自己走進門診,這次怎麼坐著輪椅?」我先問診了解C先生這一年的情況。

  「他一年前工作到一半忽然倒地,被同事送到公司附近醫院急診室,檢查後醫院說是頸部血管狹窄引起腦中風,放了支架和藥物治療,在神經內科和復健科住院快三個月才出院,接著因為他行動不便又復健了半年,所以才一年沒有回來本院放射腫瘤科門診追蹤。」C太太一邊說著一年來的情況,一邊將病歷摘要拿給我看。

  原來,C先生的情況是典型的頭頸癌接受放射治療後「頸動脈狹窄」所引起的腦中風。C先生的頭頸癌成功根治了,可惜因他未戒菸及未控制高血壓,造成放射治療後「頸動脈狹窄」的後遺症。

頭頸部癌症放射治療
  頭頸部癌症包括:鼻咽癌、口腔癌、咽喉癌、下咽癌、唾液腺癌、頸部淋巴癌…等。放射治療後「頸動脈狹窄」病因,主要因頭頸癌原發腫瘤或淋巴結位置靠近頸動脈(如放療區域解說圖),放射治療以高能量X光精準照射腫瘤及頸部淋巴結區域以消除腫瘤細胞,但部分放射劑量也會經過頸動脈,放射線影響血管內皮細胞修復,可能造成動脈硬化,再加上病人本身可能原有飲食習慣、抽菸喝酒或三高風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上述多重因子影響之下,經年累月,頸動脈會慢慢出現血管硬化、狹窄,若頸動脈發生中高度狹窄,影響頸動脈供應大腦血流量,造成腦中風。

  因此,頭頸部癌症病人接受腫瘤治療如手術、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後,即使腫瘤完全清除,仍然有頭頸部血管狹窄的風險,仍需要每年定期追蹤,不僅是追蹤腫瘤治療後情況,同時也要追蹤頭頸部血管超音波或腦部血管影像,同時控制三高風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並戒除菸酒檳榔,若出現頸動脈高度狹窄,醫療團隊需評估藥物治療或置放血管支架。其實,早期或晚期頭頸癌病人也有治療成功機會,預防勝於治療,病人與醫療團隊一起合作,治療頭頸癌也要顧血管,定期追蹤才能長保平安。

結語
  若民眾或家人有頭頸癌治療或追蹤的疑問,或是擔心有癌症治療後頸動脈狹窄、心血管疾病的疑慮,歡迎至本院放射腫瘤科、耳鼻喉科暨頭頸外科、口腔顎面外科、腫瘤科暨血液科、腫瘤心臟整合照護門診諮詢,本院頭頸癌診療照護團隊會竭誠親切地幫助您與家人。

放射腫瘤科 徐晨雄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高精準影像整合放射治療、影像導航螺旋刀、弧形刀放射治療、立體定位腫瘤消融放射治療、癌症緩和放射治療、癌症諮詢

治療頭頸癌也要顧血管  定期追蹤才能長保平安(相關圖片)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為咽喉腫瘤;黃色箭頭所指為頸部淋巴結;黃色圈範圍為頸動脈。頭頸癌原發腫瘤或淋巴結位置靠近頸動脈,放射治療以高能量X光精準照射腫瘤及頸部淋巴結區域,但部分放射劑量也會經過頸動脈。【放射治療區域解說圖,非當事人影像。影像資料由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