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296期
  • 2024年7月

如果能一起面對

家庭醫學部 闕壯理醫師  

如果能一起面對(相關圖片)  入圍多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父親》,描述一位獨居的老翁罹患失智症的過程,劇情鋪陳既驚悚也發人深省。曾經儀容端莊、談笑風生的一名老父親,個性逐漸變的暴躁易怒,自我照顧的功能急速退化卻又不接受他人幫助,記憶力衰退以致於忘記愛女的面容、忘記時間,甚至連巨大痛苦的回憶都遺失。女兒一邊照顧著父親,一邊努力維持自己的人生,對父親的愛與疾病的無奈不斷糾結,觀眾必能感同身受。主角安東尼·霍普金斯將失智症的典型症狀臨摹地極為自然生動,憑著此片,以高齡83歲榮獲2021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霍普金斯細膩的演出,讓身為醫師的我一方面讚嘆,如此演技能讓多少醫師信以為真;一方面感嘆,若發生在親友長輩身上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

失智症就像漫長的審判
  罹患失智症我們都曉得這場至今仍不甚瞭解的病變與不可逆的結局,終將交織為勞瘁不堪的畫面,而最痛苦的往往是過程。多少患者與家人在罹病過程中載浮載沉,永遠做不到萬全的準備。

  我們期待明天、願意為了未來而努力,是因為具有記憶。無論是昨天的痛苦或是今日的喜樂,人類對於連續性的生活產生認知,才得以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失智症大腦的記憶迴路如同離開背板的的拼圖,只消輕輕捧起,便會瞬間分崩離析,各種記憶碎片如同水洩般從指縫間流逝,頭也不回的灑落在混亂的輪迴。不光是如此,失智症狠心的剝奪病患自我照顧的能力,當基本的生理作息都無法順利完成時,人的自尊心註定會崩壞。性情轉變和無來由的妄想,更讓深愛的照顧者付出心力。醫學上的生理問題往往帶給病家崩潰的最後一擊,譬如跌倒伴隨的骨折、吞嚥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活動力下降等等,當患者的身體與心理同時損耗,照顧者需要耗費更多精神,正常生活也慢慢受到影響。疾病帶來的絕望感是壓著胸口喘不過氣,是費盡心神無力回天。

  有太多疾病屬於未知,啞口無言的結果讓看似進步的醫學汗顏,白袍脫下只剩赤裸而手足無措的科學家。從沒抽菸的媽媽得到肺癌;每天運動的年輕人驚傳主動脈剝離;長年激盪腦力的教授晚年被診斷失智症,安慰的話語像是「這是遺傳」「這是基因」「這是體質」,聽起來格外刺耳,好像在嘲弄生病的人運氣很差。那我們到底該以什麼態度面對這些無情的宣告?
  
我想只有愛,無盡的愛
  積極的運動能雕塑身材,地中海飲食能保養血管,避免菸酒檳榔能降低癌症風險,都是淺顯易懂的,但認為這樣就代表終身遠離疾病無疑是過度天真。成熟穩健的心理狀態,遠比追求百分之八的體脂肪更代表全人的健康。每天、每天愛著深愛的人,勇敢地表達愛意使他們不孤單,必定會得到回應。即使生活中有爭執,也無法掩蓋過去累積的愛,若愛大過於其他,最後留下的回憶都是善與美。

  我們因為愛,理所當然的照顧生病的家人,但這份愛會被消磨、產生徬徨,所以照顧的過程絕不能是孤單的。要繼續和病人親密互動,對待他如同過去的重要之人,而不單單只是病人;要不斷打磨拋光那份愛,把壓力向任何人訴說,無論是家人、朋友、諮商師、醫師。照顧者懷著強大的心理素質,有時勝過照顧病人的照護技巧。

總結
  「我不知道」面對無語的疾病任何人第一時間都是困惑,包括醫療團隊,如果可以再次給予肯定「但我會全力幫助你與你愛的人」,也許病家終究能在一次次的回診中逐漸找到一些慰藉。盡我們所能的幫忙加值一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