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醫師,我胸口下這個地方會灼熱會痛,偶而也會有燒燒的東西湧上來的感覺,喉嚨時不時想清痰,請問是什麼原因?
  這些症狀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引起的。讓我們先來了解這兩種疾病的症狀、成因以及預防和治療方法。
胃食道逆流
* 症狀
> 火燒心:胸骨後的灼熱感,常在餐後或夜間平躺時加劇。
> 逆流/反酸:胃酸帶著氣體上湧至咽喉,造成口中有酸苦味,甚至可能彷彿聞到食物腐敗的味道。
> 吞嚥困難:長期逆流會導致食道發炎、潰瘍,進而產生疤痕攣縮使得食道狹窄,影響吞嚥。
> 慢性咳嗽:胃酸刺激咽喉,可能引起咳嗽;會有個一直想清喉嚨、痰怎?清也清不乾淨的感覺。
> 胸痛/胸悶:有時逆流會導致胸痛,與心臟疾病較難以區分,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 成因
> 下食道括約肌鬆弛或橫膈膜食道裂孔疝氣:下食道括約肌肉環位在食道和胃的交界,理應在食物通過後收縮,防止胃酸逆流;但如果肌肉鬆弛或疝氣,胃酸就容易逆流。
> 腹壓增加:肥胖、妊娠、特定的運動習慣等情況會增加腹腔內壓力,推動胃酸逆流。
> 飲食習慣:空腹吃甜食;刺激性飲食如薄荷、洋蔥、檸檬汁、巧克力、番茄糊、檳榔;咖啡、濃茶、酒精、碳酸飲料等,可能放鬆食道括約肌,增加逆流風險。
> 其他因素:如吸菸、藥物如抗膽鹼藥、鎮靜安眠藥、黃體素等。
* 預防與治療
> 飲食調整:避免上述食物,並且少量多餐。引起胃食道逆流的飲食習慣在每個人身上可能不同,建議做個自我觀察,發現容易造成自己逆流的食物就儘量避免。另外,進食和平躺之間最好能間隔3小時以上。
> 體重管理:維持BMI在正常範圍,減少腹內壓力。
> 睡姿調整:睡覺時將床頭墊高約15-20公分,有助於減少夜間逆流。
> 戒菸戒酒:這些不良習慣會加重逆流症狀。
> 藥物治療:醫師可能會開立抑酸藥物 (如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幫浦抑制劑PPI),有時會加上促進胃排空、加強下食道括約肌收縮的藥物。
> 食道動力學檢查:在PPI使用8週後效果仍有限的病人,可接受進一步食道動力學的檢查,以釐清症狀與逆流的相關性,從而對症下藥。
> 手術治療:對於嚴重病例,可能需要手術來減緩逆流,如內視鏡或腹腔鏡抗逆流手術。
胃潰瘍
* 症狀
> 上腹部疼痛:因潰瘍導致胃黏膜受損,神經裸露受到侵蝕;胃潰瘍的疼痛多在進食後出現,並伴有燒灼感 (作為對比,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常在飢餓時)。
> 腸胃道出血:嚴重時可能出現嘔血、嘔黑水或黑便,甚至血量多時會造成血便。
> 食慾不振與體重減輕:因疼痛而影響進食,導致體重下降。
> 腹脹、打嗝等:因胃部發炎和潰瘍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狀。
* 成因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長期感染可致黏膜受損,形成潰瘍。
> 非類固醇抗炎藥 (NSAIDs):如阿斯匹靈 (Aspirin)、布洛芬 (Ibuprofen) 等藥物,會抑制胃黏膜的保護機制,增加潰瘍風險。
> 生活壓力與不良飲食習慣:高壓環境和不規律飲食會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黏膜修復的平衡,增加潰瘍發生率。
> 吸菸與飲酒:破壞胃黏膜,增加潰瘍風險。
* 預防與治療
> 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少吃辛辣、油膩和過酸的食物。同時戒菸酒,有助於減少胃部負擔。
> 藥物治療:若已經診斷為胃潰瘍,醫師可能會開立抑酸藥物。
> 幽門桿菌感染:醫師可能會開立高劑量且多種的抗生素來治療,通常療程約在10-14天;建議規律服藥至療程結束。因抗生素可能會在腸內作用影響腸內菌的平衡,少數病人在服藥期間會有腹脹、腹瀉,甚至是腹痛的情形,可考慮搭配症狀治療藥物或益生菌一起服用。
總結
         胃潰瘍與胃食道逆流是兩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雖然病因和症狀有所不同,但透過規律飲食、戒菸限酒以及必要時的胃鏡檢查和藥物治療,可有效預防和控制這些疾病。若有任何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診斷和治療。希望本文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這兩種疾病,並在日常生活中避免NG的不良習慣。
肝膽胃腸科  金寧煊醫師/林建助主任
專長:胃食道逆流、胃輕癱與腸胃道潰瘍、發炎性腸道疾病 (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胃鏡與大腸鏡檢查、息肉切除與止血治療、肝炎、肝硬化與膽胰道疾病

 
胃食道逆流
 
 

 
胃潰瘍 H. Pylori 幽門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