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何謂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是一項更為致命的疾病,也是一種
嚴重的醫療緊急情況,成因是因為主動脈最內層破裂,導致血液進入主動脈的中層(中膜),形成「假腔」(原來的動脈管腔則稱為真腔),而假腔僅靠一層薄薄的血管外層來支撐,這種情況會使主動脈的結構受到損害,可能導致主動脈破裂或其他嚴重併發症。
     若剝離包含心臟連接心臟的升主動脈,因為升主動脈在心臟出口直接承受巨大的血流衝擊力,立即破裂的風險很大,因此緊急正中開胸主動脈手術仍是必須。若未及時手術,兩天內死亡的風險即達50%,一週內死亡的風險即達90%。
   
  相對地,若剝離處在主動脈弓或是降主動脈(即剝離未包含升主動脈),有很多病人可以用血壓控制等保守性治療來處理。然而,腔僅靠一層薄薄的動脈外膜包覆,很難抵擋動脈壓力的衝擊,因此也會隨時間而擴大,而徑越大,破裂的風險也就越高。當直徑擴大到5.5-6公分以上,因為破裂風險大於手術風險,即需要積極治療。
   
  在主動脈覆膜支架技術已日漸成熟的今日,多數患者適用主動脈內覆膜支架治療,側面開胸手術主動脈置換手術已極為少見。主動脈覆膜支架可以將動脈的破裂處(稱為破口)封住,因此血液不再(或減少)衝入假腔,而免除破裂風險。
     
主動脈剝離的類型
* Stanford A型:涉及升主動脈,通常需要緊急手術。
* Stanford B型:不涉及升主動脈,通常可以用藥物控制,但有時也需要手術。
風險因素
* 高血壓:持續的高血壓是主動脈剝離的主要風險因素。
* 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Marfan syndrome)或艾勒斯-丹洛斯症(Ehlers-Danlos syndrome)。
* 動脈硬化:動脈的硬化和變窄。
* 年齡:年齡增長會增加風險,特別是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
* 吸菸:吸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家族病史:有家族成員曾經發生過主動脈剝離的人風險較高。
症狀
* 劇烈的胸痛:通常被描述為撕裂或刀割般的疼痛,可能放射到背部或腹部。
* 呼吸困難:可能感到呼吸急促。
* 暈厥或意識模糊:由於血流不足可能出現的症狀。
* 心跳不規則:可能感到心悸或心跳加速。
診斷
* 影像學檢查:如CT掃描、MRI、胸部X光或心臟超音波等,可以幫助確診主動脈剝離。
治療
* 藥物治療:控制血壓和心率,減少心臟的負擔。
* 手術:對於A型剝離,通常需要緊急手術來修復受損的主動脈;對於B型剝離,根據病情可能需要手術或藥物治療。
日常生活及併發症
      在頭兩年內容易發生血管瘤或再次發生剝離併發症,且這些併發症是無症狀的,約接近1/3的人可能會再次手術,所以必須密切追蹤觀察。三個月內六個月至滿兩年期間超音波或電腦斷層追蹤,若要追蹤超過兩年以上均建議每年追蹤電腦斷層一次。
       發生主動脈剝離後,大部分患者需靠藥物來控制血壓,確保主動脈壁的壓力為最小避免再次剝離,如:βblocker、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類等藥物。
  患者生活習慣模式也必須改變,以減少併發症的風險,如劇烈運動、提重物、柔道或跆拳道及籃球等肢體碰撞運動均不可再作。而正常日常活動,如洗衣、煮飯、開車駕駛、爬樓梯等是無限制的,輕度運動如:有氧運動也是可以被接受的。而職業上的變化儘量由體力工作更改為辦公室工作。這些建議需由心臟科醫師及主要照顧醫師與病人共同討論。
結語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情況,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對於改善預後至關重要。如果懷疑自己或他人出現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心臟血管外科 陳哲伸主任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主動脈剝離之開放性手術治療、主動脈剝離之覆膜支架置放手術
主動脈瘤之分支型與開窗型覆膜支架治療、下肢動脈阻塞手術(血管內支架置放/繞道)、傳統及微創心臟手術(冠狀動脈繞道、心臟瓣膜手術、微創心臟手術)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CID=0406&&DoctorID=76818
左圖顯示胸主動脈內層破裂(稱為破口, “entry tear”處),導致血流衝出管腔,形成鼓出來的假腔(false lumen)。而假腔僅靠薄薄的血管外膜包覆,因此會不斷擴大,導致破裂。右圖顯示用主動脈覆膜支架封住破口,減少假腔的血流衝擊,並造成假腔逐步血栓(thrombosed false lumen)
 
 

 
主動脈剝離的A型及B型圖示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