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全球和台灣都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衛生福利部公布「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新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 ;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子宮體癌。國人罹癌人數增加,肺癌連續2年為首位,大腸癌則排第2位。
  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依據2020年癌症登記資料,男性罹患大腸癌的發病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一,女性則排名第三。特別是在50至74歲的高風險族群中,發病率和死亡率尤為顯著,這表明此年齡段是防治大腸癌的關鍵時期。
糞便潛血檢查的重要性
  面對如此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FOBT)成為早期篩檢大腸癌的重要工具。這種檢查方法簡便且非侵入性,能夠檢測糞便中是否含有微量血液,這可能是大腸癌或其他腸道疾病的早期徵兆。50至74歲的高風險族群特別應該重視這項檢查。
  隨著疫情的逐步緩解,2022年台灣的大腸癌篩檢量較2021年增加了13.3萬人,增幅達12.4%。然而,篩檢量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且男性的篩檢參與度低於女性,儘管男性的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於女性。這反映出男性在篩檢意識上的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導。
 糞便潛血陽性的後續處理
  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不一定代表罹患大腸癌,但必須引起重視。陽性結果可能提示腸道內存在出血性病變,如腸息肉或大腸癌。糞便潛血陽性後,應儘速就醫,進行更詳細的檢查,例如腸鏡檢查,以確定腸道內的具體狀況。
       腸鏡檢查是觀察大腸內部的金標準,能夠直接檢視腸道內部並取樣進行活檢。如果發現息肉,醫生可以在檢查過程中直接切除,達到早期治療的效果。即便檢查結果顯示無癌變跡象,患者仍應遵照醫囑進行定期隨訪和監測,以便及時發現新的病變。
大腸瘜肉與大腸癌的關聯
  大腸瘜肉與大腸癌有極高的相關性。約95%的大腸癌都是由瘜肉逐漸演變而來的。研究顯示,透過腸鏡檢查及時發現並切除瘜肉,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發病率達76%至90%,並顯著降低大腸癌相關死亡的風險。
  瘜肉是細胞增生的結果,常見於中空組織如腸道。大腸瘜肉主要分為兩種:增生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
* 增生性瘜肉:這類瘜肉屬於良性,常見於50歲以上的人群,通常生長在直腸內。增生性瘜肉的形成可能與腸內菌群失調或不健康飲食習慣有關,如高油脂、高肉類和低纖維飲食。
* 腺瘤性瘜肉:此類瘜肉具有較高的惡性轉化風險。無論大小,腺瘤性瘜肉都建議及時切除並持續追蹤。一般來說,小腺瘤發展為高風險腺瘤(如絨毛腺瘤、分化不良腺瘤)需要2至5年,高風險腺瘤進一步癌變也需2至5年。因此,從腺瘤性瘜肉發生到演變成大腸癌,通常需要5至10年,這段時間是預防大腸癌的黃金期。
大腸鏡追蹤頻率的建議
       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患者,腸鏡追蹤的頻率有所不同:
* 高風險患者:如果腸鏡檢查發現1公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息肉本身分化不良、一次發現多顆腺瘤性息肉,或清腸效果不理想,建議這些高風險群體1年後再次進行腸鏡檢查。
* 中風險患者:若發現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且病理檢查無顯著異常,則建議1至3年內再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 低風險患者:對於檢查結果無異常且清腸效果良好的患者,建議每3至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以持續監測腸道健康狀況。
結語
  台灣大腸癌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醒我們,對於這一疾病的防治需要高度重視。大腸瘜肉與大腸癌的密切關聯,透過腸鏡檢查及時發現和切除瘜肉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措施。糞便潛血檢查作為篩檢工具,對於早期發現大腸癌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疫情影響下,應加強篩檢意識,及時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和後續處理,以實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最終降低大腸癌的發病和死亡率。
家庭醫學部 鄭雅心醫師/陳志道主任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家庭醫學、安寧緩和、預防醫學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國民健康署_大腸癌防治概況
> 衛生福利國民健康署_大腸直腸癌篩檢:「有做有保庇」
> 衛生福利國民健康署_大腸癌篩檢簡介
> 衛生福利國民健康署_大腸癌篩檢指引2021年
> 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_流行病學_篩檢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