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304期
  • 2025年3月

健康糞便竟能存「微菌銀行」

肝膽胃腸科 陳冠至醫師  

健康糞便竟能存「微菌銀行」(相關圖片)  腸道微菌叢的失衡已證實和許多疾病息息相關,而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可藉由改善腸道微菌叢的失衡狀態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許多研究已顯示微菌叢植入治療可作為治療反覆性及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狀桿菌感染(Clostridiosi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的一種有效治療方式。然而,健康糞便的來源往往取得不易。為了因應健康糞便檢體取得的需求,本院於2022年開始著手建立糞便銀行,以支持更廣泛的臨床應用及相關研究。

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與危險因子
  困難梭狀桿菌是導致醫療機構相關感染的重要病原體之一,其感染率和病死率在全球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以美國為例,每10,000住院人日的發病率約為7.4例,其中院內病死率可達11.8%至15.2%。在台灣,中部地區的感染率最高,為5.8至7.3例/10,000人日,而北部及南部地區的感染率分別為4.6至6.3例和1.1至4.8例/10,000人日。研究表明,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以及長期住院的患者是感染的高風險群體。此外,腸道菌叢多樣性的降低也是感染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微菌叢植入治療的機制與療效
  微菌叢植入治療是透過移植健康捐贈者的糞便菌叢到受贈者腸道內,幫助重建其腸道菌叢多樣性,進而恢復腸道的正常功能。根據研究數據,在接受微菌叢植入治療的反覆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患者中,約有80%至90%可以完全治癒。

糞便銀行建置的必要性
  成功的微菌叢植入治療不僅依賴技術操作,還需要穩定且高品質的糞便來源。為此,亞東醫院參考國際標準,建立了符合生物安全等級二級的糞便銀行。在供者篩檢過程中,醫院採用多階段的審核標準,包括問卷調查、血液檢查和糞便檢查,以確保供者糞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由於篩檢標準嚴格,根據過去文獻最終通過率僅為5%至20%,因此建置高效且可持續的糞便銀行對推廣微菌叢植入治療的應用至關重要。

實際應用與成功案例
  亞東醫院於2019年成功完成首例FMT治療。該患者為一名69歲男性,患有慢性腎功能不全及脊髓損傷,因使用抗生素導致反覆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造成腹瀉虛脫及意識不清多次進入加護病房,且經傳統抗生素治療無效。透過微菌叢植入治療,患者在治療隔天腹瀉即完全停止,且認知與意識狀態顯著改善。這一成功案例開啟了微菌叢植入治療在本院施行的里程碑,截至目前約有30位病人受惠,成功率近八成。

展望與挑戰
  未來,本院計劃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努力:
* 擴展臨床應用:探索微菌叢植入治療在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及代謝綜合症等其他疾病中的潛力。
* 加強公眾教育:提高社會對糞便捐贈的接受度,並消除對微菌叢植入治療的負面認知。
* 推動跨學科合作:結合腸道菌叢研究與腸外疾病治療,如精神疾病及癌症的相關研究。
* 商品化發展:開發標準化糞便產品,提供更便捷的治療方案,並提升其經濟可行性。

結語
  微菌叢植入治療是一項具有創新意義的醫療技術,雖然目前只有針對反覆性及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狀桿菌感染之適應症,然而在其他與腸道菌叢相關的疾病中也展現了其可應用的價值,本院藉由建立的糞便銀行平台將可提供兼具臨床服務與科學研究的價值。

肝膽胃腸科  陳冠至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一般內科、消化系統疾病、肝膽胰道疾病、腹部超音波檢查、上下消化道內視鏡診查與治療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04&&DoctorID=8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