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305期
  • 2025年4月

活體小腸移植的突破與展望

副院長/小兒外科 陳芸醫師  

活體小腸移植的突破與展望(相關圖片).文章語音朗讀連

活體小腸移植的突破與展望(相關圖片)     本院外科陳芸副院長所領導的小腸移植團隊在過去一年多完成了國內三例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並成功讓高危險腸衰竭病人擺脫對全靜脈營養 (TPN) 的依賴,逐步恢復口服進食能力。目前,這項治療已完成人體試驗階段,我們也正向衛福部進行試驗結案的申請。對於長期仰賴靜脈營養的腸衰竭患者,這或許是一個新的治療契機。

腸衰竭與小腸移植的挑戰
  小腸負責營養與水分的吸收,一旦因疾病或手術導致小腸嚴重缺損,患者將無法從口服飲食獲取足夠養分,進而需要依賴 全靜脈營養 (TPN) 來維持生命。然而,長期 TPN 使用可能導致 肝衰竭、敗血症、全身大靜脈栓塞無血管可用、經常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影響多重器官功能,讓患者的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也影響生命安全。

  小腸移植被認為是腸衰竭病人最後治療選項,但由於小腸含有豐富的免疫組織,移植後的排斥風險極高,全球僅有少數醫學中心能夠穩定執行這項手術。目前國際上大多數小腸移植來自大愛捐贈,亞東小腸移植團隊也執行過38例屍體捐贈小腸移植手術,但在台灣,大愛捐贈仍不充足,尤其以高危、高敏感性與小孩病人接受大愛捐贈的機會很困難,因此「活體小腸移植」成為可行的替代方案。

從病人需求出發,嘗試活體小腸移植
  小腸移植團隊過去長期關注腸衰竭患者,並希望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在經過多年的大動物實驗準備,結合我們屍體小腸移植長期與多個專科團隊合作,評估活體小腸移植的可行性,通過衛福部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計畫,遂於 2023年5月30日完成國內第一例活體小腸移植手術。目前,我們已成功完成三例移植,這些病患術前都面臨相當艱難的治療困境,透過移植手術,他們逐步擺脫 TPN,並恢復腸道功能。

手術方法:如何進行活體小腸移植
* 捐贈親屬腸切取手術
* 五等親內的捐贈者,會接受剖腹手術,取出部分健康的小腸作為移植腸段。
* 供腸者的選擇需考量人類白血球抗原(HLA)、血管解剖、腸道功能、是否接受過腹部手術與他的術後的適應與照顧能力。
* 在亞東醫院執行的案例中,供腸的長度大約為 150 至 200 公分(不超過1/3的腸段),主要來自迴腸末端前 30 公分處。之後再重新吻合,確保其腸道功能不受重大影響。
* 受贈者腸植入手術
* 受贈者會接受腹部正中切開手術,捐贈腸段的動脈與靜脈分別與受贈者的腹主動脈 (Aorta) 及下腔靜脈 (IVC) 進行吻合,恢復供腸的血流灌注。
* 捐贈腸的近端與受贈者剩餘的腸道行側側吻合,遠端則通常接至升結腸並拉出造口,以利術後監測腸道免疫排斥情形。

案例分享:從 TPN 依賴到恢復口服進食
* 案例一:11 歲男童的奇蹟
  這名男童自出生即因腸扭轉導致腸壞死,多次手術後僅剩 78 公分十二指腸加小腸且血循不好,經常大量出血,完全無法口服進食,長年依賴 TPN。然而,隨著腸移植等候時間推移,他開始出現 黃疸、肝硬化、門脈高壓與反覆感染,病況逐漸惡化。在家屬的支持下,母親捐出 200 公分的小腸 進行移植。

  術後,在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下,他的腸道功能逐漸恢復,因為從小就沒有進食產生的對食物厭惡(food aversion),也因為腸道功能恢復開始改善,目前術後10個月,他能開始享受食物的美味,肝功能大幅改善,並逐步減少TPN。

* 案例二:年輕女性的逆轉人生
  這名患者因 腸道血管病變 導致腸壞死,僅剩15公分空腸,無法維持正常營養吸收。由於等待順位等候大體捐贈時間會超過一年,家屬選擇活體捐贈作為治療方式。她的妹妹捐出150公分腸段,手術後,她的腸道功能很快恢復,術後12週完全停掉點滴,術後半年體重已由58公斤上升到78公斤,現在一年10個月,她自行進食並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也回去工作。

  兩位捐贈者的體重因腸段切除在術後有立即下降1公斤左右,但能維持持平到術後半年有漸回升現象,抽血相關的指數也都正常。

活體小腸移植的未來
  活體小腸移植的成功不僅仰賴手術技術,術後的免疫調控、營養管理與感染監測同樣重要。目前,亞東醫院團隊已順利完成 人體試驗階段,正向衛福部申請結案,希望這項技術能成為台灣腸衰竭患者除仰賴大愛捐贈外的治療選項。

  活體小腸移植仍屬於高難度手術,我們有看到由於親屬捐贈在半年內的排斥發生率很低,且所需的抗排斥藥物濃度也較低。我們將持續累積臨床經驗,優化照護流程,並與國際移植中心交流,希望讓這項技術造福更多患者。

結語
  活體小腸移植在國內尚屬新醫療技術,亞東醫院小腸移植團隊很榮幸能夠完成台灣第一例活體小腸移植,並讓病患順利恢復腸道功能。我們相信,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改變了個案的生命,也將影響未來台灣移植醫學的發展方向。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仍有許多挑戰待克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副院長/小兒外科  陳芸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小兒疝氣、隱睪症、包皮炎、小兒腸胃道與肝膽方面手術、小兒胸廓畸型、漏斗胸、雞胸、小兒泌尿系統相關手術、新生兒先天性畸型之重建手術、舌繫帶、皮下腫瘤、斜頸等門診小手術、小腸移植與腸衰竭重建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89&&DoctorID=81138 

活體小腸移植的突破與展望(相關圖片)

 

圖一、活體小腸移植示意圖            

 

 

 

 

 

活體小腸移植的突破與展望(相關圖片)

 

 

圖二、活體小腸捐贈者與受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