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粽子真的難消化嗎?
時至今日,隨著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在端午節品嚐粽子時,往往擔心其高油、高熱量與「不好消化」等問題。其實糯米之所以常被認為難消化,並非因其本身結構不好被分解,而是烹調過程造成物理性質的改變。糯米其實富含支鏈澱粉,理論上容易被消化酶分解成葡萄糖並吸收,並導致血糖快速上升,然而,長時間蒸煮或烹煮後,糯米會發生糊化現象,產生黏性,形成濃稠且具黏度的網狀結構,進而降低消化酶滲透效率,延長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時間。此外,一些粽子在製作過程中,先將糯米與餡料炒至半熟,過程中加入大量油脂,也使蒸煮後的糯米在胃裡更難被分解,進而讓部分人覺得粽子「不好消化」。若能在食用時細嚼慢嚥,增加與消化?的接觸面積,便能幫助糯米更順利被分解吸收。
不同總類的粽子熱量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一顆傳統大小的粽子,實際上所含的飯量大約只有八分滿的碗飯左右。然而,因為有些粽子雖然以肥肉或油脂較高的食材為餡料,但因體積不大,缺乏蔬菜,吃下後常常不夠飽,可能讓人不知不覺就多吃了好幾顆,導致熱量、血糖與血脂飆升。不同種類的粽子,也會因其製作方式與餡料差異,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熱量差異,所以在選擇粽子時我們可以多注意粽子的內容成分標示,避免讓自己健康亮紅燈。
* 湖州蛋黃肉粽
特色在於加入長條形豬肉與豬板油,使糯米與肉香氣融合,再加上粽葉不易黏住,整體口感滑順,但熱量也相對偏高。
* 北部粽
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會先用油炒糯米飯與餡料,並將餡料炒到半熟。這種作法雖能增添香氣,卻也因油脂使用量較多而提高熱量。
* 南部粽
不同於北部粽先炒後包的方式,南部粽多以蒸煮或水煮製作,保留糯米本身的原味與口感,米粒不會吸收過多油脂,相對來說油脂含量較低。
* 客家粿粽
以糯米和蓬萊米磨成米漿,包入先用紅蔥頭油拌炒蝦米、豬肉及蘿蔔乾等餡料,再進行蒸煮,口感柔軟且富有層次。
* 鹼粽
整體份量較小,約含半碗飯量,若不另外搭配沾醬,是各類粽子中相對熱量較低的選擇。
端午健康吃粽,注意三大原則
* 慎選粽子食材
以五穀雜糧或糙米取代部分白糯米,增加膳食纖維含量並延緩血糖上升。蛋白質方面,盡量選擇海鮮、雞胸肉或瘦豬肉等低脂肉類,減少五花肉或富含肥肉的部位;若想增加口感與營養,也能選擇黑豆、豆乾等豆類製品作為餡料,獲得優質植物性蛋白。同時,可將選擇花生較少,或將其替換成蓮子等多鼓雜糧的食材,進一步提升粽子的營養價值。
* 減少沾醬使用
許多傳統醬料(如甜辣醬、花生粉、鹹甜醬等)含有較高的糖分與鈉,可能造成熱量超標,並影響血壓與血糖穩定。建議可改用少許醬油膏加蒜泥或薑泥,或者運用天然香草搭配少量鹽巴調味,降低糖與鈉的攝取量。若想保持酸香風味,也能自製蘋果醋醬,加入少量蜂蜜調和,既可開胃又能減少過多熱量負擔。
* 增加蔬菜攝取
由於粽子本身多以糯米與肉類為主,若少了蔬菜,容易缺乏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建議吃粽子時可搭配一盤以綠葉蔬菜為主的配菜,如清炒時蔬、燙蔬菜,讓一餐更均衡。蔬菜所含的高纖維有助於延緩醣類吸收速度,維持血糖穩定,同時提升飽足感,間接減少攝取其他高熱量食物的機會。
各種族群粽子的飲食搭配技巧
* 減重族群:注意總熱量攝取及脂肪控制
* 選擇小顆或低脂粽子
> 若有多種尺寸可選,可優先選擇較小顆的粽子。
> 避免高油、高脂肪的餡料,如大量花生、五花肉或板油。
> 若能以五穀雜糧或部分糙米取代白糯米,則更有助於增加纖維攝取。
* 搭配一碗蔬菜
* 細嚼慢嚥、善用飽足訊號
> 粽子因糯米黏性較高,容易影響消化速度;若能放慢進食速度,多加咀嚼,有助於分解糯米並增進飽足感。
> 當感覺七分飽時,先停下來休息片刻,讓大腦接收到飽足訊號,避免一次吃太多。
* 適度運動與水分補充
> 享用完粽子後適度運動,如飯後散步或簡單伸展,有助於消化與能量消耗。
> 多喝白開水或無糖茶飲,避免含糖飲料與酒精,能更有效地控制總熱量攝取。
* 糖尿病友:注意醣類份量及高纖飲食
* 選擇適合自己的主食份量
> 了解自己的主食替換份量,若粽子較大或餡料豐富,可相對減少其他醣類食物(如飯、麵)的攝取量,維持血糖穩定。
> 儘量選擇五穀雜糧粽,如五穀粽或部分糙米粽;需要注意的是,蓮子、燕麥也屬於主食類,過量食用同樣可能造成血糖波動。
* 搭配足量蔬菜
* 監測血糖並控制沾醬
> 糖尿病友更需留意粽子沾醬中的糖分與鈉含量,如甜辣醬、花生粉等,盡量減少或改用少許醬油、蒜泥、辣椒等低糖調味。
> 在享用粽子後定期監測血糖,如有明顯升高,應適度調整攝取量。
* 腎臟病友:選擇低蛋白主食和注意蛋白質份量
* 避免穀物雜糧粽子
> 雜糧粽中的穀物種類多,蛋白質和磷、鉀等礦物質含量相對較高,對腎臟病友來說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建議優先選擇低蛋白粽子
* 注意蛋白質份量與磷、鉀攝取
* 腎臟病友應控制蛋白質與礦物質的攝取,粽子中若含有過多肉類或內臟類食材,可能增加磷、鉀及蛋白質負擔。可選用較瘦的肉類並減少份量。
* 避免額外搭配高磷或高鉀食物,如堅果、豆類和加工食品等。
* 避免沾醬與高鈉調味
* 腎臟病友需特別留意鈉含量,建議不喝湯且盡量不沾醬,減少鹽分與醬料對腎臟的負擔。
營養師叮嚀
端午節不僅是中國傳承文化也是家人團圓相聚的節日,透過選擇粽子種類、搭配適量蔬菜及控制沾醬使用,我們可以在享受傳統美味的同時,避免過多熱量、糖分和脂肪的攝取。不論你偏好哪一種粽子,了解它們的製作方式和營養成分,有助於你在端午節既享受傳統美味也兼顧健康,真正實現「端午吃粽不增重」。

不同總類的粽子熱量差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