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肝臟移植的醫療發展始於 1967 年 美國 Thomas Starzl 醫師完成首例成功長期存活的病例,為肝臟移植的臨床應用奠定基礎。初期存活率偏低,但隨著免疫抑制劑(如 Cyclosporine 與 Tacrolimus)發展與外科技術進步,移植手術的成功率大幅提升。1980 年代起,肝臟移植逐漸成為末期肝病的重要標準治療之一。進入 21 世紀後,活體肝臟移植與微創技術的引入,讓器官來源更多元、病人恢復更快,亦使亞洲國家在此領域扮演關鍵角色。
肝臟移植的主要適應症可分為三大類
* 第一類是肝細胞癌(HCC)
符合 Milan 或 UCSF 標準的患者,在未出現血管侵犯與遠端轉移的情況下,接受肝臟移植有機會獲得長期存活。Milan criteria 定義為單一腫瘤直徑不超過5公分,或最多三顆腫瘤且單顆不超過3公分,無血管侵犯與遠端轉移;UCSF criteria 則稍放寬條件,包括單一腫瘤直徑不超過 6.5公分,或最多三顆腫瘤且總直徑不超過8公分。
* 第二類是失代償性肝硬化
常見於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當 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分數超過15且併發食道靜脈瘤出血、腹水等臨床表現時,為移植適應的高風險族群。
* 第三類則是急性肝衰竭
如藥物毒性(例如對乙?氨酚過量)所引發的快速性肝功能惡化,需在黃金期內評估是否能夠迅速進行移植。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台灣在治療病毒性肝炎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B型與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進展,已大幅減少因猛爆性肝炎導致的肝衰竭個案,使得需緊急換肝的病人數量明顯下降。
根據台灣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TORD)2023年報告,國內肝臟移植患者的1年、5年與10年存活率分別約為86%、73%與60%,成效可與國際大型移植中心相當。近年來全台每年平均執行約350至400例肝臟移植手術,其中包含大愛捐贈與活體移植,呈現穩定成長趨勢,亦反映出國內病人接受度與技術成熟度的提升。
肝臟移植的對象
肝臟移植是針對晚期肝癌、嚴重肝硬化與急性肝衰竭等末期肝病患者最具決定性且成效顯著的治療方式。當肝臟功能無法再維持基本生命所需,傳統治療已束手無策時,肝臟移植常是唯一能挽救生命的選項。然而,肝臟移植並非人人適用,其適應症、手術條件與術後照護皆需嚴格評估與配套措施。
本院一般外科多年來致力於發展精準、安全的微創肝膽胰手術,累積超過 2,300 例微創肝臟手術,是目前全國經驗最豐富的團隊。其中,於 2012年3月成功完成國內首例腹腔鏡捐肝手術,更是全球第二個成功執行此高難度技術的醫療團隊,充分展現本院在器官移植與微創手術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與臨床實力。
肝臟移植手術的來源
目前肝臟移植手術的來源可分為「大愛捐贈」與「活體捐贈」兩大系統。
* 大愛捐贈
在台灣,大愛肝移植採用 Milan criteria,以確保器官分配的公平與移植成效;而活體捐贈則以 UCSF criteria為依據,考量家庭親屬捐贈者的彈性與患者存活預期。大愛肝移植(DDLT)來自於腦死判定的器捐者,器官經由國家移植登錄系統統一分配。
* 活體捐贈
而活體肝移植(LDLT)則多由直系血親、配偶或親屬間進行,在評估捐贈者本身肝臟容量、健康狀態與安全風險後執行。LDLT 的一大優勢在於能在理想時間點安排手術,降低等待風險,並能提前做完整術前準備與配對規劃。相較於大愛肝移植,活體移植的捐贈肝臟通常較小,對受贈者與捐贈者雙方皆需極為精細的手術規劃與技術執行。手術過程須精密處理肝靜脈、門脈、肝動脈與膽道的重建,是目前外科領域中最複雜的高階手術之一。
隨著國人飲食與代謝型態改變,脂肪肝(fatty liver)與代謝性肝纖維化/肝硬化(metabolic associated liver fibrosis/cirrhosis)比例逐年上升,已成為國內外肝臟移植新興的重要適應症之一,特別是在非病毒性肝炎患者族群中。
肝移植術後照護重點著重於三大方向
* 第一方向為抑制器官排斥反應,患者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如 Tacrolimus、Mycophenolate mofetil 等。
* 第二方向為預防感染,由於免疫系統受壓抑,需特別防範細菌、病毒與黴菌感染,常規施打疫苗與服用預防性藥物亦不可或缺
* 第三方向則是肝功能監測與營養支持,術後初期需密切追蹤肝功能數值、超音波或影像學檢查,並逐步恢復高蛋白、低鹽、適量脂肪的營養攝取。
常見的術後併發症
急性或慢性排斥反應、膽道狹窄或滲漏、肝動脈血栓、門脈狹窄、出血與感染等,這些排斥反應可經由調整免疫抑制劑劑量或更換藥物加以控制;膽道與血管併發症則可能需透過介入性治療或再次手術處理。感染部分則需針對病原施以對應抗生素,並調整免疫抑制劑使用以取得平衡。
展望未來
肝臟移植的技術正在快速演進,包括器官保存方面採用體溫肝灌流(normothermic perfusion)、低溫灌流(hypothermic perfusion)以延長器官保存時間並提升功能;同時,機器人肝臟移植(robotic liver transplantation)已在部分中心展開初步應用,盼能提升精密度與減少創傷。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也正逐步從動物實驗邁向臨床,未來有望解決器官來源不足的瓶頸,成為彌補供需差距的潛在方案之一。
本院肝臟移植團隊持續精進微創技術與多專科整合照護流程,提供病人從術前評估、器官媒合、手術執行到術後長期追蹤的優質醫療照護。透過新技術與團隊合作,我們期盼為更多末期肝病患者帶來重生的機會與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
外科部主任一般外科 陳國鋅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微創肝膽胰腫瘤切除、微創腸胃手術、整合性微創膽道結石手術、內視鏡鼠蹊疝氣修補手術、內視鏡切口疝氣修補、肝臟移植、腎臟移植、微創捐肝手術、微創捐腎手術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81&&DoctorID=5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