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在門診…
病人A
「醫師啊,我糖化血色素才比標準高一點點而已,我身體又沒有問題,為什麼要吃藥?」
病人B
「我已經吃很多藥了,血糖高又沒有感覺,就不要開藥?」
這樣的對話,常常在診間上演。很多就診的人,覺得糖尿病沒什麼,就是血糖高一點啊,不痛不癢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所以藥物有一搭沒一搭的吃,或直接和醫師說不吃藥。然而,這樣想法,讓人慢慢步入糖尿病的「甜蜜陷阱」。
糖尿病不僅僅是血糖高一點
大家常常低估糖尿病對健康的威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4年糖尿病高居國人死因中第五位。為什麼糖尿病會這麼嚴重?因為糖尿病不單純只是血糖升高,而是會影響全身系統的疾病,不僅會影響血管,增加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影響眼睛,造成視網膜病變;更可能影響腎臟,引起糖尿病腎病變;以及本文主題: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常見的症狀
|
類型 |
影響範圍 |
常見症狀 |
|
周邊神經病變 |
由腳開始,向上沿升,到小腿時,手也開始受到影響。 |
麻木、刺痛、灼熱感
走路不穩 |
|
顱神經病變 |
臉部 |
複視、嘴角歪斜、眼瞼下垂 |
|
糖尿病腰薦神經根/叢病變 |
單側下肢 |
疼痛無力 |
|
自主神經病變 |
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 |
症狀多元,如姿勢性低血壓、心跳異常、便秘、腹瀉、性功能障礙 |
周邊神經病變
在不知不覺之中,高血糖慢慢地破壞神經。常見是從腳趾開始的周邊神經病變。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對痛覺和溫度的感知下降,出現麻木感;部分病人則會有感覺異常,像是刺痛、灼熱感,甚至影響走路。感覺神經若持續破壞,走路會覺得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像踩在棉花上,走路不穩,甚至會跌倒。當麻木或異常感覺持續向上延伸,連手都會有症狀,像是穿了長襪或戴手套。時間久了,還會造成無力、肌肉萎縮的情形。同時因為腳部感覺遲鈍,受傷沒有感覺,加上糖尿病會造成傷口癒合變慢,容易造成足部潰瘍。
顱神經病變
顱神經也會受到影響。當顱神經受損時,會造成各種症狀。動眼神經群受到影響,造成複視,視物不清。顏面神經傷害,會造成嘴角歪斜。也有機會造成眼瞼下垂。
糖尿病腰薦神經根/叢病變
除了周邊神經,近端神經(神經根、神經叢)也會受到影響,稱之為糖尿病腰薦神經根/叢病變。雖然少見,但這會造成單一下肢無力、腰部腿部難以忍受的劇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指的是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不受意志調控,依外界變化,自動調整身體狀態。因此,病變後影響廣泛,有不同的症狀,最常見的是心血管和消化道問題:
* 心血管方面:姿勢性低血壓。從躺到坐、坐到站的收縮壓降低超過20毫米汞柱、舒張壓降低超過10毫米汞柱,因血壓差大,容易感到頭暈。其他還有休息時心跳快、運動不耐性(容易疲倦)等。
* 消化道部分:吞嚥困難、便祕、腹瀉。
除此之外,還可能有性功能障礙、無汗、熱耐受不佳等等症狀。
治療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預防重於治療,因為一旦發生神經病變,往往難以完全恢復。在確診糖尿病時,患者應該充分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以提升血糖控制的意識,並及早介入,降低神經病變的風險。
一旦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的首要目標是嚴格控制血糖。良好的血糖控制不僅是發生神經病變後的重要管理策略,也是延緩病程惡化的關鍵。除了在新陳代謝科接受血糖控制治療,患者可根據症狀至神經科或疼痛科進行症狀治療。常見的症狀包括疼痛、便秘,通常可透過藥物獲得緩解。此外,針灸或經皮電刺激治療(TENS)對部分患者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仍需由專業醫師評估適用性與安全性。
結語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病程中的一環,影響範圍很大,會降低生活品質。積極控制血糖,可以延緩神經病變的病程與嚴重度。若有神經病變症狀,可以使用藥物、改變生活習慣等方式,改善不適。
別讓糖尿病悄悄偷走您的健康,從現在開始,認真對待血糖,就是認真對待自己的未來。
神經醫學部 徐仁佑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腦中風、腦血管疾病、中風針灸治療(目前限入院病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06&&DoctorID=9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