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車禍那一瞬間,彷彿天塌下來。」46歲的胡先生是一名工程師,平日身體良好,無慢性病。2025年2月28日,他在過斑馬線時,被未禮讓行人的遊覽車撞上。外觀雖無嚴重外傷,但送到亞東醫院急診後發現腦內大量出血並引發腦壓飆高。院方立即安排開顱手術。胡先生在神經加護病房接受多週觀察後,轉入普通並開始中醫針灸治療,如今能簡單表達需求,也會開口想吃漢堡,家人看了非常欣慰。
多次開顱與腦壓控制-挽回重傷生命
院方紀錄顯示,胡先生送醫後,電腦斷層檢查出右側急性硬腦膜下出血合併明顯腦腫脹,顱內壓偏高,意識指數(GCS)只有E1V1M1,屬於深度昏迷。神經外科團隊立即進行減壓性顱骨切除術並清除血塊,成功穩住病情。接著又發現左側硬腦膜外血腫和水腦症,遂再度手術並置入引流管。期間,他因傷勢嚴重而需使用呼吸器,並出現藥物性肝炎與疑似肺炎感染等併發症;在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下,情況漸趨穩定。
住進神經加護病房期間,團隊著重在控制腦壓、預防感染、調整血壓和呼吸支持。歷經數週努力後,胡先生終於脫離氣管內管,轉至普通病房。
中西整合:住院針灸加速神經功能恢復
許多人可能好奇:「經歷如此嚴重的腦傷,針灸能派上用場嗎?」近年來許多大型醫院都設有「傳統醫學科」,針灸已被用作住院病患的輔助療法之一,尤其在神經復健領域漸受重視。透過針刺適當穴位,可刺激神經、促進經絡循環,協助改善肢體活動與意識恢復。
胡先生轉普通病房後,經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情況穩定,即開始針灸介入。透過個人化的穴位選擇和每週固定療程,他左側肌張力減輕,精神與意識漸漸好轉,也能與家人和護理人員短暫互動,甚至主動表達「想吃漢堡」;這對家屬而言,是看得見的進度,也大大鼓勵了胡先生繼續努力復健。
針灸非萬靈丹-中西合併因人而異
針灸並非「一針見效」的神奇療法,仍需配合手術、藥物和復健。顱腦外傷患者常面臨意識障礙、肢體癱瘓、語言或情緒問題等,需要多元且完整的團隊合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雖然針灸在神經受損或術後調理方面能提供輔助,但實際成效因病情、體質、治療時機而有所不同。建議想嘗試中醫治療的患者或家屬,應先由專業醫師評估並和西醫團隊充分溝通,才能制定合適的整合治療策略。
針灸-幫更多患者找到康復契機
醫學進步帶來多元整合模式,「中西合併」正成為醫院重要趨勢。在神經外科、骨科、腦中風與癌症緩和等領域,許多醫院逐漸將針灸或中藥結合西醫先進治療。這種合作方式讓患者在急性期得到即時的手術與設備支援,復健期則搭配針灸加速恢復。
胡先生的案例證實中西結合的重要:先以外科手術搶救生命,穩定腦壓;等到病情相對穩定後,再輔以住院針灸,循序改善肢體功能與意識。有了這樣的經驗和更多臨床數據支持,民眾也會更了解傳統醫學在整體治療中的角色,進而善用可用資源,讓病患身心都獲得更完善的照護。
結語
中醫與西醫不是對立,而是互補。針灸在現代醫學中已成為重要的復健利器之一。像胡先生面臨重度創傷,經住院針灸調理後,逐漸重拾與外界互動的能力,為復原過程注入一線曙光。亞東醫院將持續推廣中西整合醫療,期盼更多患者和家屬受益,也讓整體醫療品質不斷提升。
傳統醫學科衛教文章QR Code
(本文僅作一般醫療資訊參考,實際治療方式請依個人狀況並遵照醫師建議)
傳統醫學科/廖國帆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癌症照護、老年症後群、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370&&DoctorID=F0546

廖國帆醫師在病房為胡先生施行針灸,協助提升意識與肢體功能

開顱手術後的胡先生坐在輪椅上,由家人與醫護團隊共同協助復健

胡先生(中)在神經外科岑昇信醫師(左)與傳統醫學科廖國帆醫師(右)的合力照護下,恢復進展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