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科技的應用將更進一步推進醫療領域進化,智慧醫療服務以智慧醫院為核心,將醫療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等場域,並透過穿戴裝置、健康資訊及數據創價等工具,對慢性病管理、自主管理與疾病預防、疾病診斷、診斷分流、臨床決策支援與照護…等服務。本期主軸以「科技賦能醫療,智慧守護生命」,介紹免過夜的超音波智慧睡眠檢測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和鏡像機器手復健治療等報導。隨著智慧醫療與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復健治療邁向全新階段。
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的部份,傳統診斷方式需至醫院進行多項睡眠生理檢查,過程繁瑣且資源有限。結合了人工智慧AI技術以及上呼吸道超音波影像,讓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管理更即時、低負擔、可持續,特別對於高風險族群如肥胖者、中老年男性、慢性病患者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資料累積與模型精進,未來AI可望整合耳鼻喉部、牙科部、胸腔內科與睡眠中心,打造全面的智慧睡眠照護系統。
科技輔助復健的發展已是全球共同目標,於復健訓練中導入機械結構、外部動力、自動控制、演算法與感測技術,協助功能受損的患側肢體執行動作,讓機器代替人力進行手部關節活動度訓練,並搭配感測技術偵測健側手個別手指動作來控制患者患側外骨骼,使患者能執行雙側任務導向手功能訓練,即所謂的機器人輔助鏡像訓練。
「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及「鏡像機器手」這兩項技術在精準度、安全性與個人化調整方面皆實現重大升級,讓復健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智慧、互動且具激勵性的康復旅程。
透過醫療院所及醫療器材的智慧化,未來將持續結合AI學習、大數據分析與遠距照護,將大幅改善醫療服務的品質與效能,打造更全面的智慧復健生態系,來實現精準健康。
7月起,台灣進入高溫炎熱期,日間氣溫動輒超過35°C,濕度高、紫外線強,讓熱傷害風險大幅上升。尤其學生放暑假、民眾參與戶外活動或運動時,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容易導致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熱昏厥,在此呼籲大家多喝水、避太陽,可遠離熱傷害,夏天健康不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