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疫挑戰中的生命競速 「新冠肺炎」對急診心導管手術的影響

急診醫學部 謝見杰醫師  

防疫挑戰中的生命競速  「新冠肺炎」對急診心導管手術的影響(相關圖片)新冠肺炎對心臟的影響
  新冠肺炎的感染,特別容易造成老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嚴重的併發症而產生急性呼吸衰竭、心因性休克、血栓症、甚至是死亡。而其雖視為呼吸系統疾病,但全球累積的經驗卻發現高比例患者出現明顯的心血管併發症。這是因為新冠病毒攻擊的主要目標除了上呼吸道之外,還會攻擊心臟以及動脈跟靜脈的內皮細胞,因此容易造成心臟細胞受損、心肌炎、血栓引起心肌梗塞、中風、肺動脈栓塞等。

跨團隊醫療合作
  亞東醫院研究結合心臟血管內科、心臟血管外科、醫學研究部及急診醫學部跨團隊合作,研究探討COVID-19疫情前後3年間急性心肌梗塞(俗稱心臟病發)患者接受緊急心導管治療(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PCI)的影響。心肌梗塞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有效的心導管治療,有助於快速恢復血流、降低心肌損傷,因此從患者抵達急診室到成功打通阻塞血管的時間(Door-to-Device時間)越短,通常代表患者的預後越佳。

  研究中明確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因應防疫需求而採取的嚴格感染管制措施,對醫療流程產生了複雜的影響。醫院為避免病毒傳播,不僅要求患者必須接受PCR病毒檢測,醫護人員也需要穿戴全套的防護裝備。這些措施雖能有效防堵病毒,但也導致患者抵達急診室後進入心導管室接受手術的前段流程稍許延遲。

  然而,研究也同時發現,當患者最終進入心導管室後,醫療團隊反而能更迅速地完成血管打通的手術。這種效率的提升,主要是因為疫情期間醫院非緊急手術的數量減少,心導管室較少出現排隊等待使用的情形,使得醫療團隊能夠更加集中資源,快速處理每一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儘管疫情高峰期間的整體Door-to-Device時間平均延長了約10分鐘,且在90分鐘內完成手術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病人的臨床預後指標,如加護病房的住院天數、整體住院日數、院內死亡率和30天內再入院率等,卻未因此出現惡化跡象。這項結果令人振奮,也顯示即使面臨疫情的嚴峻挑戰,本院醫療團隊仍能妥善調整策略,成功保障病人的治療品質與安全。

  不過,研究也注意到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疫情嚴重期間,前往急診室就診的心肌梗塞患者數量顯著減少約三成。這可能是民眾因害怕感染病毒而延遲或避免就醫所致。事實上,延誤治療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來說風險極高,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們希望提醒社區民眾,無論疫情如何變化,若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都應立即前往急診就醫,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總體而言
  本研究清楚展現了本院面對疫情挑戰時的迅速反應能力與韌性。透過適時調整醫療資源的配置及程序,團隊成功地在疫情期間維持了高品質的急重症照護。未來,若面對類似公共衛生危機,本研究提供的重要經驗與數據可供其他醫療機構參考,協助更精準且有效地進行醫療管理與感染控制措施,確保所有急重症病患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得到最即時且最妥善的照護。

急診醫學部 謝見杰醫師網路連結介紹                                        
專長:急性病症與重症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91&&DoctorID=91459

防疫挑戰中的生命競速  「新冠肺炎」對急診心導管手術的影響(相關圖片)

 

一、COVID-19病人住院心血管疾病併發症,心肌炎發生率很低。綜合心血管疾病包含:心血管因素死亡、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及休克(藍色柱狀統計數值中只要紅色柱狀的疾病因子中任何一項就可列入統計)

 

 

防疫挑戰中的生命競速  「新冠肺炎」對急診心導管手術的影響(相關圖片)

 

來源: 國民健康署
圖二、有症狀心臟病六大症狀時,要提高警覺

 

 

研究論文:
Chou SF, Hsieh CY, Tsai KC, et al.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Door-to-Device Time Segments and Clinical Outcomes for STEMI Patients in Northern Taiwan. Acta Cardiol Sin. 2025;41(1):121-129. doi:10.6515/ACS.202501_41(1).202410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