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中風往往在患者身上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其中,上肢功能受損是最常見的後遺症之一,包括半側肢體無力(偏癱)、肌肉張力異常等。這些障礙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生活品質下降。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復健領域也迎來嶄新的發展。然而,人體手指的生理構造精細複雜,過去的復健設備較少能精準地針對手指的動作進行訓練。這使得許多中風患者,在恢復抓握能力這項基本卻重要的能力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為了突破這個困境,本院引進了一項由科技部計畫研發的創新復健設備—「鏡像手(機器手)」。鏡像手結合了多種治療模式,透過精密的機器手輔助帶動患者的患側手進行練習,並整合了視覺、本體感覺以及心像練習等多重感官回饋機制,加速大腦的重組與功能恢復。目前,已有文獻證實,鏡像手治療對於改善中風患者上肢功能及促進大腦復原具有顯著的效益。
鏡像手機器如何運作
鏡像手機器的運作方式相當直觀且精密:
* 感應手套的精準捕捉:首先,患者在健側手上佩戴一個高靈敏度的感應手套。手套能夠精確地偵測健側手部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包括手指的彎曲、伸直,甚至是拇指的對掌動作。
* 訊號的無縫傳遞:感應手套捕捉到的動作訊號,透過精密的偵測系統,即時且準確地傳遞到患側手所佩戴的「外骨骼機器手」控制系統中。
* 機器手的精確輔助:接收到訊號後,外骨骼機器手內部的精密馬達會根據健側手的動作模式,精確地輔助帶動患側手做出相同的動作。
* 日常生活動作的融入:鏡像手機器訓練的一大優勢在於,它可以輕鬆地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動作。例如,在治療師的指導下,患者可以練習使用機器手輔助拿取不同大小、形狀的物品,進行伸手取物、放置物品等訓練。
多樣化的訓練模式:滿足不同復健階段的需求
鏡像手機器提供了多種精心設計的訓練模式:
* 被動關節模式:這個模式機器手會提供連續的被動關節活動訓練。機器手可以自動帶動患側手的單個手指或五個手指同時進行反覆的開合動作。這種模式特別適合在早期,患者自主活動能力較弱時使用,有助於維持關節的活動度,促進血液循環,並減輕肌肉的僵硬。
* 鏡像模式-個別手指屈曲伸直/大拇指對掌:這是鏡像治療的核心模式。透過佩戴感應手套的健側手做出動作,同步帶動患側手執行相同的動作。這個模式可以針對單個手指的屈曲和伸直,也可以練習拇指與其他手指的對掌動作,提升手指的精細控制能力。
* 鏡像模式-雙側任務導向訓練:在這個進階模式下,治療師可以根據患者的手功能程度,設計各種具有明確目標的訓練任務。例如,利用機器手輔助患者拿取積木、堆疊物品等日常生活動作的練習。更重要的是,這個模式可以與治療室常用的訓練工具相結合,例如不同材質和大小的物件等,使機器手可快速融入現有的治療策略中。
鏡像手機器帶來的治療效用
鏡像手機器適用於各種因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損傷而導致手功能障礙的患者,透過持續且適當的鏡像手機器訓練,有望獲得以下益處:
* 提升患側遠端主動動作:更有效地恢復手指的主動活動能力。
* 促進患側張力正常化:減輕或改善患側肢體的異常肌肉張力。
* 提升患側關節活動度:維持並增加患側手部關節的活動範圍。
使用鏡像手機器的基本條件
為了確保訓練的安全和有效性,在使用鏡像手機器前需要符合以下基本標準:
* 手指不需要太用力就可打開:患側手指的被動活動度尚可,機器輔助下能進行動作。
* 無皮膚破損:佩戴機器手時皮膚的完整性,避免感染或其他不適。
* 上肢已有感覺:一定的感覺功能是進行動作學習和回饋的基礎。
* 可聽懂指令:能夠理解治療師的指導,並配合完成訓練。
* 能忍受坐著50分鐘以上:通常一次治療時間約為50分鐘,患者需要具備一定的耐力。
開啟手部復健的新篇章
職能治療師會根據病人的動作恢復狀況進行詳細評估,並依據個別的復原狀況,量身定制個別化的訓練內容。在訓練過程中,職能治療師會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和回饋,以達到最佳的復健效果。
結語
如您或您的家人朋友有手功能復健的需求,歡迎至本院復健科門診,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後開立治療單,至復健科職能治療室安排預約治療時間。讓我們攜手運用這項先進的科技,重拾手部的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再次掌握自主的人生。


鏡像手機器的運作方式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