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語音朗讀連結
節置換手術的演進與突破
關節置換手術已行之有年,隨著手術技術以及復健照護的進步,手術的成功率和關節耐用性已大幅提升。早期關節置換手術主要仰賴傳統人工關節植入技術,病人術後需要漫長的復健逐步恢復行動能力。
然而,現代技術的引入大幅改變了手術的方式及康復過程。現今的醫療科技持續發展,除了傳統手術外,現更增加了許多醫療輔助設備及創新術式以縮減術後恢復時間。如MAKO機器人手臂透過精準的切割技術減少組織損傷,有效縮短病人住院天數。DAA(Direct Anterior Approach)前入路關節置換技術,能夠更有效地保留患者的肌肉與韌帶,從而減少術後疼痛並加速康復。現在透過創新的手術技術結合怡樂適療程(ERAS),病人不僅有更多治療選擇,也能大幅縮短住院天數、減少術後疼痛並提升關節功能。
* MAKO 機器人手臂技術與傳統手術的比較
傳統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依賴醫師的手工操作,而 MAKO 機器人手臂則能透過 3D 影像分析病人的骨骼狀況,在術前進行精確的計畫,確保關節植入的角度、大小及位置更為精確。這種技術的導入,不僅能提升手術成功率,也能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機器人手臂的輔助下能降低了因植入角度不當導致的不適感使人工關節的壽命更長。
* DAA 髖關節手術的優勢
DAA 技術不同於傳統的側邊或後側入路,它透過前側進行手術,避開了關節周圍主要的肌肉群,讓病人在術後能夠更快恢復行動能力。此技術的另一個優點是能降低脫臼風險,因為它保留了更多的關節穩定結構。此外,病人術後疼痛感較低,使復健過程更加順利。這些技術的進步,能使病人能夠更快地回歸日常生活,並有效縮短恢復期。
什麼是怡樂適ERAS療程?
關節置換手術是許多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改善生活品質的重要選擇。然而手術後的疼痛、缺乏復健等因素會影響病人康復的速度與舒適度。怡樂適療程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發展的一套跨團隊照護模式。此療程不只是一次性的醫療介入,而是一個完整的連續性照護計畫,從門診術前評估到術後復健,涵蓋四大核心環節及多科團隊合作照護:
* 術前準備:提升身體狀態,迎接手術。
* 術前諮詢與健康評估:醫師與病人討論手術風險與預期結果,設計個人化的照護計畫及治療目標。
* 營養補充:營養師提供術前與術後的營養建議,提高術後組織修復能力。
* 術前運動: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規劃術前復健計畫,幫助病人儘早開始活動,加強肌肉與關節活動能力,使術後行走與復健更順利。
* 手術階段:選擇適合的麻醉方式及藥物、疼痛管理、減少侵入性治療及避免留置不必要的管路(例如:鼻胃管、尿管、引流管)。
* 術後康復:讓病人儘早復健恢復行動。
* 早期活動:術後24小時內鼓勵病患盡早下床活動,減少血栓風險並加快肌肉恢復。
* 復健計畫:物理治療師指導病人正確的運動方式,確保關節的穩定性與靈活度。
* 疼痛控制:在醫師的評估下使用低劑量止痛藥物或非藥物方式(如冷敷)緩解病人術後疼痛感。
* 長期復健與回診:協助病人安排術後門診追蹤,規劃各階段回歸日常生活的居家復健指導,並由個管師定期追蹤關節活動狀況,確保病人維持最佳功能活動狀態。
在病人於門診決定進行關節置換手術時,怡適樂療程便開始介入。這不僅僅是手術的優化,更是由多專科團隊攜手合作的全方位術後康復計畫。
結論
關節置換手術結合怡樂適療程將提供一個全面、個人化、跨專科的照護方式,不僅能讓病人更快恢復行動能力,也能有效降低併發症與住院天數。透過 DAA術式的微創優勢、MAKO 機器人手臂的精準度,以及怡樂適療程的全面照護,讓病人術前可以安心迎接手術,術後能更順利地度過復健階段並更快地回歸日常生活。
骨科部 王正次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微創正前開髖關節手術(DAA)、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機器手臂輔助人工關節置換手術、3D列印輔助O型腿、X型腿矯正手術、關節炎再生治療、骨質疏鬆預防與治療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87&&DoctorID=90432

ERAS術後加速恢復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