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患者中,近九成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你,還在冒險嗎?」
張先生50歲,本身有高血壓病史不過年輕時就開始有吃檳榔的習慣超過30年,幾個月前開始口腔腫脹不適,咀嚼疼痛,本以為只是局部口腔牙齦發炎,吃了止痛藥症狀雖有緩解,卻遲遲不見根治,因而來到家庭醫學科門診就診。經檢查發現口腔黏膜有多處癌前病變,出現瀰漫性白斑及紅斑,轉介至口腔外科後安排病理切片,才確診為舌頭鱗狀上皮細胞癌,且已淋巴結轉移。
衛生福利部公布2023年國人死因統計中,總死亡人數為20.5萬人,在十大死因中,癌症已經蟬聯40年首位,佔死亡人數26%。癌症時鐘快轉 20 秒,平均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因罹癌過世。頭號殺手仍是肺癌、其次為肝癌、肺癌與肝癌已連續42年排名前二,第三至第十名依序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 ( 攝護腺 ) 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口腔癌雖在第六位,但一年還是造成約3,600人死亡,唯有有早期發現、正確診斷才能掌握治療先機,因此建議民眾可以做口腔自我檢查。
口腔自我檢查,除了用眼睛觀察外,也用手去觸摸,檢查的重點
* 口腔黏膜顏色改變:如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除。
* 潰瘍:超過二週以上而未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就應作活體組織切片檢查。
* 硬塊:口內或頸部不明原因之腫塊。
* 臉部:看臉部是不是左右不對稱,或有無突出的腫塊。
認識檳榔
檳榔的歷史可以從數千年前起的原住民即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明朝時漢人移民台灣,發現原住民嚼食檳榔塊,入境隨俗,因此檳榔塊也成為當時入藥、社交、送禮的重要物品。日據時代,日本人禁止種植及嚼食檳榔塊,一直到台灣光復後檳榔才恢復種植。目前台灣檳榔供需四大產地:屏東縣、南投縣、嘉義縣、花蓮縣,目前台灣成人嚼檳榔比率為1997年的17.2%,,一直到2017年的8.4%,顯示國人嚼檳榔的比率已有明顯下降趨勢,這與政府推動口腔癌防治政策、加強衛教宣導,以及民眾健康意識提升息息相關。
「檳」不開的風險:檳榔與口腔癌的連結
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簡稱IARC)於2003年宣布檳榔子是第一類致癌物,表示即檳榔在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情況下,已有致癌風險,除此之外,其他檳榔成分如:荖花、荖藤、黃樟素、丁香油會導致口腔表皮細胞層萎縮變薄,誘導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荖花含有黃樟素(已知可致肝癌),石灰(紅灰、白灰):即氫氧化鈣會使唾液PH 變鹼性,導致口腔黏膜的表皮細胞被破壞,進而導致口腔癌。
菸害的真相
1997年實施及2009年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以來,我國執行了大部分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禁菸,菸品容器開始印製警示圖文,同時善用菸捐推動二代戒菸全面多元服務及各項健康措施,在各項策略的推動下,成年人吸菸率由2008年21.9%降至2020年的13.1%。菸煙含7,000多種化學物質,裡面主要成份為尼古丁,雖不會致癌但會刺激中樞神經令人上癮,導致腦細胞麻痺,失憶、工作能力降低,除此之外其他約93種致癌成分如菸焦油,菸煙的黃色黏性物質,會造成手指及牙齒變黃,也會阻塞及刺激氣管與肺部,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各種癌症的元兇。甲醛、亞硝胺(NNK、NNN)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第一級癌物質,與肺癌、鼻腔癌及口腔癌等癌症的發生有關。不只是癌症,菸品還會造成心血管風險增加,增加高血壓及血管栓塞的機會,血液中的膽固醇及纖維蛋白素原增加,因而容易造成血凝塊阻塞血管,引起心肌梗塞以及中風。
吸菸、嚼檳,讓你的嘴變成癌症溫床。拒絕毒害,從現在開始
許多人認為戒菸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事實上,身體在停止吸菸後的幾個小時到幾週內,就會開始出現明顯改善。無論您菸齡多久,現在開始戒菸都不嫌晚,短期來看戒菸24小時內體內一氧化碳已被完全排出,肺部開始清除黏液與其他菸品殘留物。48 小時內體內尼古丁完全代謝排出。味覺與嗅覺明顯改善,重新感受到食物的香氣與美味。長期來看戒菸10年後肺癌發生的機率較吸煙者低30%-50%,戒菸15年後心血管疾病風險性與為吸菸者相當。
政府提供的免費口腔癌篩檢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特別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吸菸的民眾或18歲以上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的原住民,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透過早期篩檢,找出癌前病變,給予適當的治療,從而阻斷口腔癌的發生。對於未曾嚼食檳榔的民眾,則維持口腔清潔,便可降低口腔癌的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口腔癌不找碴。
家庭醫學部 鄭安哲醫師/陳志道主任
專長: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家庭醫學、預防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