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309期
  • 2025年8月

從飲食愛地球 永續飲食與食安並進

營養科 劉宛林 營養師  

從飲食愛地球  永續飲食與食安並進  (相關圖片)ESG專欄-環境永續
 
  隨著氣候變遷、資源緊張的壓力下,環境永續與食品安全已成為高度關注的議題。近年來,飲食不僅被視為健康的基礎,更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如何在保障人類健康與營養的同時,維持自然環境的平衡,並推動安全、永續、健康飲食文化為當今之重要課題。

什麼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在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到消費的每一個環節中,必須無有害物質污染,且符合衛生、品質與營養標準。食品安全尤其對於免疫力低下、年長者、孩童及慢性病患者等族群更為重要。食品安全的風險來源多元,包括:生物性污染(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化學性污染(如農藥殘留、重金屬、塑化劑)、物理性污染(如異物混入)、食品添加物使用不當或標示不清、錯誤的加工與保存方式。近年來全球食安事件頻傳,例如中國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歐洲的病原性大腸桿菌蔬菜污染事件、台灣的塑化劑與毒澱粉事件等,都凸顯出食品安全對公共衛生的重大影響。

食品安全為何與環境永續密切相關
         許多人認為食品安全主要與衛生管理和食品檢驗有關,但實際上,它與環境永續環環相扣。若食物的生產過程對環境不友善,反而會加劇污染問題,間接危害人類健康。比如說,現代化農業仰賴大量的水資源、能源與化肥農藥來提高產量,這些作法雖能短期供應大量食物,但長期下來卻可能導致土壤貧瘠與侵蝕、地下水污染、生物多樣性流失、食物鏈累積毒性物質。一旦環境被破壞,將難以持續提供安全、健康的食材來源,也會影響下一代的糧食穩定,我們吃下肚的不只是營養,更是對這片土地的責任。

如何同時實踐食品安全與環境永續
      建立一個健康且永續的飲食系統,需要政府、產業、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以下是幾個實踐方向:
* 推動在地、當季飲食
        選擇在地與當季食材不僅有助於減少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運輸距離與冷藏能耗,也能有效降低食物在運輸過程中的變質與污染風險。當食物的來源更透明,品質也更容易掌握。此外,支持本地小農和農產加工業,有助於強化社區糧食自給能力,進一步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也提升了在極端氣候或疫情等突發情況下的糧食韌性,推動「地產地消」的飲食模式,也是實現飲食永續的核心策略之一。

* 發展永續農業
        農業是人類賴以為生的根本,但若採用過度集約或高度仰賴化學資源的方式,反而可能導致土地枯竭、水源污染與生態失衡。因此,推動友善耕作成為確保永續飲食的重要途徑。鼓勵農民採取有機農業、輪作、綠肥種植、生物防治與水土保持等手段,不僅有助於降低化學藥劑的使用,還能恢復土壤健康、保護地下水資源,並減少農產品中農藥殘留與重金屬污染的風險。

*  減少肉類攝取,提升植物性飲食比例
        過度攝取紅肉與加工肉品不僅與慢性疾病相關,也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根據聯合國資料,畜牧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以上,且需大量水源與糧食飼養牲畜,間接加劇森林砍伐與土地退化。因此,倡導「少肉多蔬」、「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型態,不僅是健康促進的策略,也是一種降低碳足跡、保護環境的行動。

* 避免食物浪費
        每年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費,從生產端的損耗、加工端的規格淘汰,到零售與家庭中因過度購買或保存不當而遭丟棄,每一個環節都值得被檢視與改善。實踐「惜食」可從日常做起,例如妥善規劃購物清單、善用剩食製作新料理、冷凍保存熟食或即期食物再利用等,都能減少廚餘產生,降低後端的處理負擔與碳排放。

* 提高消費者的食安與永續意識
        飲食行為的改變,最終仰賴消費者的認知與選擇,透過食品標示透明化、永續飲食推廣、學校與醫療機構的衛教計畫,能夠提升民眾辨識安全食物與環保選擇的能力,進而形成良性消費文化。

吃得健康,也要吃得永續
       食品安全與環境永續看似是兩條平行線,實則緊密交織。唯有打造一個對土地友善、對氣候負責、對人體無害的飲食系統,我們才能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健康、安全且持久的食物來源。我們應從個人做起,改變選擇,讓我們一起用飲食行動,守護地球與下一代的健康未來。

從飲食愛地球  永續飲食與食安並進  (相關圖片)

 

 

實踐食品安全與環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