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為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資料,大腸癌已連續多年居於我國癌症發生率的前幾位,且死亡率也名列前茅。2022年統計顯示,每年新增約1萬7千多名大腸癌病例,平均每30分鐘就有1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為國人癌症死亡的前三名,僅次於肺癌及肝癌。這些數據突顯出大腸癌防治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大腸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包括:
* 年齡:大腸癌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增加。大多數的大腸癌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
* 個人病史:有大腸息肉病史、發炎性腸道疾病、曾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第二型糖尿病等。
* 家族史與遺傳因素:若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曾罹患大腸癌或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等),個人的罹患風險會增加。
* 生活習慣與飲食:高紅肉及加工肉品、低膳食纖維攝取、高脂肪飲食、肥胖或過重、缺乏運動、吸菸及過量飲酒等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這些危險因子並不代表一定會罹患大腸癌,但可以提醒我們注意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及飲食,降低大腸癌的發生風險。
飲食與生活型態建議
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方式有助於降低大腸癌風險,以下為建議重點:
* 多攝取蔬果與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腸道蠕動與降低致癌物累積。
* 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如香腸、培根、火腿等,建議以魚、豆類、白肉為主。
* 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降低罹癌機率。
* 適量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
* 戒菸與適量飲酒:這些習慣與多種癌症相關,戒除後可明顯降低風險。
大腸癌的症狀與警訊
大腸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隨著病程惡化可能出現以下情形:
* 排便習慣改變(便祕、腹瀉交替)
* 糞便變細如鉛筆等
* 血便或糞便帶有黏液
* 腹脹、腹痛
* 體重減輕、食慾不振
* 長期疲倦、貧血
出現上述症狀者應及早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
五癌篩檢政策
為降低癌症死亡率,國民健康署推動五大癌症篩檢政策,分別為: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及肺癌。針對大腸癌,政府提供 45至未滿75歲民眾,40-44歲具家族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FOBT)。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腫瘤或息肉,及早介入治療。
診斷與治療選項
※診斷方式
* 糞便潛血檢查:簡便、非侵入性,可早期篩出異常。
* 大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道內部並切除息肉。
* 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以評估癌症分期。
※治療方式
治療依照腫瘤的分期與病人的身體狀況選擇,常見方法如下:
* 手術切除:早期病人多能透過手術完全切除腫瘤。
* 化學治療:中晚期病患可用來控制病情、延長存活期。
* 放射線治療:多應用於直腸癌,術前術後均可能使用。
* 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針對特定基因變異的病患提供個人化治療。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大腸癌的存活率已有明顯提升,若能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
主動篩檢,守護健康
大腸癌透過定期篩檢、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預防及早期發現。提醒符合篩檢資格民眾務必參加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健康從預防做起,別讓癌症有機可乘。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