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309期
  • 2025年8月

推動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的生活導師

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 甄瑞興醫師  

推動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的生活導師(相關圖片)  根據國外統計約2.5%的孩童會有神經多樣性的特質,台灣每年約增3,000名神經多樣性孩子,神經多樣性的青少年包括自閉症患者、過動症、閱讀障礙者、運動障礙者、閱讀過度者、計算障礙者以及那些認知有差異的人。他們在資訊處理、學習過程或行為方式都跟別人不太一樣,他們常會有獨特而細緻、新突破、新思維的思考方式。
  
   但早年期他們腦部發育較慢及連結性較低,對人與人之間溝通了解發展比較差,常常以不同的思考、溝通、感知及社交方式來面對生活,便會很容易出現心情高低、沮喪、固執、焦慮、逃避、激動或困惑等情緒,若未能在10歲前被發現早期介入治療,日後長大到國高中後出現反叛、輟學、抽菸、酗酒、自殘、吸毒、自殺、加入黑道幫派等行為,便會更難照顧了。所以早期發現,及早期家長陪同治療,接受藥物及心理諮商是非常重要的。但可惜台灣現僅20%接受治療,八成孩子仍未被醫療體系接住,許多家長憂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不願陪同就醫。
  
  亞東醫院今年6月21日在亞東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辦了一場「2025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國際研討會」,首度引進美國與香港的「生活導師」概念,深入探討「青少年生活導師制度」對情緒障礙青少年的協助。當天全國參加人數超過300多人。
  
  帶有神經多樣性特質的青少年是不會改變的,在人生中一直會存在,因此不是要去想辦法「根治」他們;而是學習如何面對他,如何與他共處。有些神經多樣性者也有智力障礙,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很多協助,而有些只需要一點點的幫忙。父母應幫忙早期發現孩子的優勢,並加強他們作為父母的小幫手,多瞭解孩子,並以同理心和尊重的方式來面對他們。

  「生活導師」可能是有經驗的神經多樣性孩子的家長、老師,志工或其他專業人員,他們對神經多樣性孩子提供高度個人化支持策略,協助建立規律生活模式,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他們的節奏中理解。生活導師一個是在醫療、教育與家庭之間的重要關鍵角色。他們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最實際陪伴與引導的陪跑員。針對神經多樣性的青少年,生活導師協助發展五大核心生活能力:自我生活管理、人際與社會互動能力、自我成長與認同建立、人生目標規劃、提升執行能力等。


  美國 Telos 教育機構的 Prof. Larry Smith 指出,生活導師制度的核心並不是要「矯正」孩子,而是建立一種能與他們節奏同步的陪伴,並幫助他們在自己的節奏中找到力量,而不是逼他們跟上我們的節奏。香港 SPOT 的臨床心理師 Dr. Amanda Oswalt Visher 則分享,若孩子開始出現學業退步、對原本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出現失眠、食慾不振等身心變化,這些可能就是神經多樣性的早期訊號。有效的支持不能只有醫療,也不能只靠教育,生活導師就是那個能在人與制度之間的重要角色。

推動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的生活導師(相關圖片)

 

 

國際研討會與會來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