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想到腎臟病,常會先想到洗腎或水腫,但許多腎臟病的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譬如東方人常見的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又稱IgA腎病變)。這種慢性疾病不會突然讓人劇烈不適,卻可能在多年後讓腎臟功能慢慢衰退。
IgA 腎病變的發生機轉
要了解 IgA腎病變,先得知道「腎絲球」這個結構。腎絲球是腎臟裡負責過濾血液的微小濾網,每分鐘都有大量血液通過它,把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和代謝廢物過濾出來,形成尿液。如果腎絲球發炎或受損,過濾功能就會被破壞。
IgA是我們免疫系統產生的一種抗體,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腸道的黏膜,用來抵抗外來的細菌或病毒。但是,有些人身上的 IgA 結構有異常,當身體產生過量異常的 IgA,它們會與其他蛋白質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血液循環會把這些複合物帶到腎絲球,結果就像細小的雜質不斷卡在濾網裡,誘發局部的免疫反應,造成慢性發炎,久而久之,腎絲球會纖維化,腎功能也就慢慢下降。
誰會得?會有什麼症狀?
IgA腎病變的發病年齡多在年輕人。許多患者在發病前曾經有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咽喉發炎,甚至有些人發現「每次感冒後,小便就會變紅」,這是 IgA 腎病變的一個典型表現,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注意到。
更多的患者完全沒有明顯症狀,只是在健康檢查時被發現「尿液裡有紅血球」或「有蛋白尿」。如果這樣的異常一再出現,醫師就會懷疑是否有腎絲球的問題,進一步安排檢查。
如何診斷IgA腎病變呢?
單靠驗尿與抽血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是 IgA 腎病變,因為其他腎臟病也會出現血尿或蛋白尿。真正能確診的方法是腎臟切片,經過顯微鏡與特殊染色檢查,若看到腎絲球裡沉積了大量的 IgA,就可以確定診斷。雖然「切片」聽起來可怕,但這個檢查對於了解病情嚴重度、制定後續治療計畫,非常重要。
病程與預後
IgA 腎病變的病程差異很大,有些人多年來病情穩定,只是偶爾驗尿有些異常;也有人逐漸出現明顯蛋白尿、腎功能下降,最後走向慢性腎衰竭。當出現大量蛋白尿或腎功能指標(例如: eGFR)開始惡化時,洗腎的風險就比較高。雖然IgA 腎病變不是一定會洗腎,但也絕不能掉以輕心。定期追蹤腎功能指數和尿蛋白,及時採取必要的介入措施,是延緩病程的關鍵。
治療原則
目前尚無法徹底清除腎臟裡的 IgA 沉積,因此治療目標是「延緩腎絲球的傷害」。
醫師通常會使用一些控制血壓的藥物,特別是 ACEI(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或ARB(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這些藥物不僅降血壓,還能減少腎絲球的壓力,降低蛋白尿,長期下來對保護腎臟有幫助。此外,原本用於糖尿病腎病變的SGLT2抑制劑也被發現能減少蛋白尿,對IgA腎病變也有保護作用。
若切片顯示腎臟有明顯的活躍發炎反應,醫師可能會短期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試圖壓制過度的免疫攻擊。但這些藥物副作用較多,需要謹慎評估。
近年來的新藥發展
過去,IgA 腎病變的治療選擇不多。不過,近年來隨著對疾病機轉的研究更深入,已有多種針對 IgA 腎病變的新型治療陸續問世。
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 針對腸道免疫反應的藥物。因為 IgA 大多來自腸道與呼吸道黏膜,科學家發現如果能調節腸道免疫,就可能減少異常 IgA 的生成。國外已經核准一種名為Budesonide的腸溶膠囊,它是一種局部作用的口服類固醇,專門在小腸末端釋放,藉此降低產生異常 IgA 的黏膜免疫活性。這類藥物能顯著降低蛋白尿,並延緩腎功能惡化,副作用也比傳統類固醇小。2025年台灣也已正式引進,但仍未取得健保給付。
另一個正在發展的方向是補體抑制劑。補體是一種參與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而 IgA 腎病變患者常出現補體過度活化的現象。各種針對補體的單株抗體正在臨床試驗中,有望能精準阻斷這個造成腎臟發炎的重要路徑。
結語
IgA 腎病變是一種潛藏的慢性腎病,病因來自免疫系統產生異常的 IgA,讓腎臟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發病年齡多在年輕族群,早期症狀不明顯,卻可能在多年後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如果發現反覆的血尿、蛋白尿,別輕忽,應該追蹤或接受進一步檢查。
腎臟內科 楊如燁主任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腎臟病、一般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痛風、血液及腹膜透析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05&&DoctorID=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