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睡了嗎? 談失眠問題與治療

精神科 張良慧 醫師  

想睡了嗎?   談失眠問題與治療 (相關圖片)    約1/3的人都經歷過失眠之苦,其中10–15%是慢性或嚴重失眠。研究指出女性及老年人比較容易有失眠問題。台灣一項社區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失眠問題的比率為男性14.4%、女性28.1%。 1985年Mellinger等人發現嚴重失眠在65 - 79歲老年人佔25%、18 - 34歲佔14%。年紀大的男性如患有嚴重失眠,認知功能退化較快。

    睡眠不是一成不變的狀態,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睡眠的狀況,包括:一、個別差異性:每個人睡眠需要量不一樣,有人只睡四小時就覺得充足但有些人堅持要睡八、九小時才夠。文化背景與生活習慣是造成此類個別差異的主要原因。 二、隨著年齡的增加,睡眠的生理需求相對地減少。 三、特別的壓力事件(如: 考試、失戀)及睡眠環境改變時(如: 旅行、出國所發生的時差)很有可能出現短暫睡眠問題。以上是屬於正常睡眠變化。

 失眠在什麼情形下需求助於專家?

   根據2005年美國睡眠醫學會出版的國際睡眠障礙疾病分類第二版所列,認定失眠為:: 一、有入睡或維持睡眠的困難、早醒、或者無法獲得可以重新儲備精力的睡眠。 二、睡眠障礙是在有足夠睡眠機會及情境下產生的。 三、其睡眠問題的嚴重度已經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或學業表現不佳、情緒影響、嗜睡、沒有活力或動力、在工作上或開車時易出錯、身體不適(如:頭痛、腸胃系統症狀)等。

 睡眠障礙可分為:
  一、 失眠,包括睡得很少和覺得沒睡飽(但實際上睡的時數已不少)。睡得太少可以是入睡困難、早醒、或半夜醒來就不易再入睡者。覺得沒睡飽,則包括睡眠品質無法達到使人完全消除疲勞的目的,或是已睡夠了但心理老是覺得沒睡好。失眠時常是其他疾病引起,而較少為原發性睡眠疾病。Buysse, 1994研究估計有44%失眠問題來自精神疾病、20%是原發性失眠、36%是跟身體疾病及其他睡眠障礙有關聯的。
  二、 嗜睡,也就是睡得太多,睡眠時間足夠但在該清醒的時候還在打盹睡覺。大部份這類的問題是有身體原因的,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在睡覺身體肌肉放鬆時舌根堵塞呼吸道,造成打鼾之外,由於呼吸道不通暢,血液氧氣下降,出現短暫呼吸停止的週期而影響病人的正常睡眠,白天就會出現嗜睡以彌補之。
  三、 睡和醒的週期和生活不協調,像剛坐飛機到西半球、或工作要輪班,都會出現該睡不睡,而該醒的時候又想睡。
  四、 在睡覺時或睡眠前後出現一些正常睡眠所沒有的行為,例如:夢遊、夢魘(作惡夢驚醒)、夢境相關聯的異常行為、夜尿等。
總而言之,睡眠障礙種類很多,原因也需要多方面的考慮,因此需要請醫師診治。

 失眠與做夢

   我們常聽到有些人埋怨說:“整夜沒睡,都在做夢”,但也有人精神抖擻表示:“做了一個好夢”。 做夢到底是好還是壞? 做夢對睡眠有何影響?
 夢是正常睡眠應備的條件之一,唯有睡得好才能暢快的做夢。當人做夢時,全身肌肉的緊張度會明顯的下降,更有消除疲勞的效果。 除了「夢魘」及「夢境相關聯的異常行為」是不正常的睡眠外,對於失眠患者而言,睡眠時做夢是最佳的休息。 我們就不應誤以為凡做夢就表示睡不好。

    失眠和身體疾病。 身體疾病本身或因其所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氣喘、關節炎),或對治療的反應(例如:抗癌症之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或患者對疾病的擔心、憂慮,則容易引起失眠。在2003年,美國睡眠基金會民意調查顯示有腦中風、心臟病、肺部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關節炎的患者其睡眠品質比一般人差。 在慢性疼痛患者,失眠也會加重疼痛的程度。有些身體疾病較容易出現某睡眠障礙,例如:週期性夜間肢體抽動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syndrome, PLMS)常與慢性腎臟病共病。

    相對的,失眠的人比較會有多處身體不舒服。Mellinger發現>1/2以上的嚴重失眠患者,比起<1/4沒有失眠的人,會有二種以上健康問題。因此,有失眠的人同時也可能會有身體的毛病及比較差的生活品質。通常身體疾病穩定下來後,失眠依舊持續,好像也隨著慢性化了。

 失眠和精神疾病

    睡眠及精神醫學有許多重疊的地方,例如:精神疾患常有睡眠障礙,相對的睡眠問題本身也會影響精神疾病症狀的表現。據報告,八成的失眠是跟精神疾病有關。許多精神疾病在初期發病或病情惡化時都會以失眠為主要症狀。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準則第四版列睡眠障礙為多種精神疾病診斷的條件(例如:焦慮症、憂鬱症、躁症、精神分裂症、酒癮或藥癮、適應性疾患、失智症、器質性疾病等)。常見的睡眠形態包含:縮短總睡眠時數、睡眠效力下降、入睡時間加長無法維持睡眠。目前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長期失眠會增加焦慮症及情感性疾病的復發率,甚至睡眠障礙有可能是疾病復發的第一個徵兆。另外,藥物作用及副作用,不良的生活作息及睡眠習慣都有可能影響睡眠。

 失眠的治療

    失眠依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策略,基本上應先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對某些人而言,不良睡眠習慣是其失眠的主要原因,只要逐步改善這些不良習慣,大部份失眠就可以不藥而癒。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也是治療的選擇。

 如何擁有健康的睡眠?
1. 直到很睏才上床。在床上如果覺得睡不著時,得立即起床,盡量減少在床上“翻煎餅”的 時間,以免越翻越焦慮。
2. 不論昨晚睡得好不好,每天早上都必須定時起床,假日也如此。
 *這是為了加強生理時鐘的設定。
3. 白天盡量不要打瞌睡,但如果無法避免,最多不要超過一小時。嚴重失眠者應避免
  睡午覺。
4. 上床前兩小時內,不要吸煙或喝酒。
5. 下午四點以後,避免引用有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 咖啡、茶、可樂、可可、巧克力等)。
6. 要規律的運動、休閒活動,但避免睡前四小時從事劇烈運動,免得亢奮而影響睡眠。
7. 安排適合誘發睡眠的固定環境,要注意室溫、聲音、光線…等因素。
8. 不能在臥房從事睡眠與性行為之外的活動。
9. 若有吃宵夜的習慣,應攝取低碳水化合物的小點心,不宜食用巧克力及含糖份食品。睡前 應避免攝取過多水分。半夜醒來別吃點心,否則可能養成半夜肚子餓而清醒的規律性。
10. 在醫師指導下慎用安眠藥物。

 失眠的藥物治療

   有些患者在門診會要求醫師:『只要開安眠藥,因為只是睡不著,沒有別的問題』。有些患者卻一再強調:『千萬不要開安眠藥』。如此兩極化的反應,一方面反應出失眠藥物治療的複雜性,也指出患者對藥物治療的認知及心理反應差異很大。

  失眠使用藥物治療的原則:
1. 能夠不用藥就盡量不用,先改變環境、生理、行為、心理等層面來處理輕度失眠。
2. 必須使用睡眠藥物時,選用安全性較高、副作用少、不影響白天的精神之藥物。
3. 安眠藥物盡量以短期使用為原則,但少數患者不易達到此目標。
4. 使用安眠藥物時,仍須給予患者有關睡眠生理、習慣、環境等方面的衛教,並協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節律和適度的運動習慣。用行為治療教導患者如何放鬆自己、心理治療解除情緒上的癥結。
5. 若是因為喝酒、藥癮而產生失眠,則必須按照精神科醫師的醫囑,換用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穩定後再逐漸減少藥量。

 失眠的心理治療

    雖然失眠患者常會感受到心理上的痛苦,但卻很少會主動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且傾向於不認為失眠可能屬於精神病理的範疇。失眠患者常常難以表達或控制他們的攻擊性情緒。對許多患者而言,入眠代表放棄控制,因此對害怕失去控制的人,失眠是他的防衛機轉。這類病患經常會隨意改變藥物及藥量,並反對醫師所給予有關藥物方面的勸告,企圖控制或操縱自己的睡眠藥物。此時,有必要對病患加以解析連帶關係,直接讓病患領悟其心理問題,否則將會導致無效的藥物治療,且有可能藥物會越吃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