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27期
  • 2010年6月

「護理師」--護理人員真正的名字

護理部 張正惠護理長  

「護理師」--護理人員真正的名字(相關圖片)    年南丁格爾生日時,各地護理人員都會舉辦慶祝活動,今年台灣護理學會把全國慶祝活動改名為「國際護師節聯合慶祝大會」,將「護士節」正式更名為「護師節」此舉不但意味著護理人員自覺意識的提昇,也是護理界向外界強調專業形象的宣誓。

 古代將「師」與天、地、君、親並列,說明在自然環境求溫飽、血統親情得延續之後,對人類社會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發展與薪傳。因此我們現在用「師」來稱呼各行業中專業知識比自己精深,或是處世態度比自己正確者,作為一種尊敬的表示。《辭海》則簡單的將「師」解釋為專家、榜樣的意思,如「醫師」,通常即被視為醫療領域裡有學問的專業人士。

 然而同樣是醫療專業中不可或缺的專業角色,護理人員卻沒有得到等量認同。日治時代被稱為看護婦,光復後改為護士,禮貌一點的稱呼護士小姐。後來有大專畢業的稱為護理師,但因為早期護理人力缺乏加上學制有別,所以雖有「護理師」、「護士」分等考試,兩者所從事的工作內容卻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多數民眾覺得,護士是依照醫師交代做事,所有治療處置都是醫師的功勞。病人治癒出院,一定是醫師的醫術高明,護士小姐只要態度親切就是個好護士了。所以臨床上『護理師』的使用還不普遍,因為它涉及到對專業的肯定及習慣的改變。

 作為最前線的護理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生病的人,護理師必須親身與病人接觸搜集客觀資料,並持續提供24小時的服務,作為病人與醫師之間溝通的橋樑,協助醫師進行診斷,除了需要醫療科學、科技的知識外,更需要質性研究的精神與敏銳的心。有時候病人的生命安全實繫於護理師之手,例如:醫師完成的成功手術,手術後病患的照護和生命徵象,都需護理師專業、冷靜的評估和即時處置,這份角色、任務是不可替代也不可或缺的。

 護理師的專業不只在於醫學、護理相關知識和技術,更包涵社會心理層面,服務對象也由病人本身擴展到家屬,協助雙方作好心理建設,形成相互支持的正向能量。記憶中有一位中風患著忽然抽痙,當時照顧的家屬完全不知所措,慌亂地一直叫著:「爸!爸……」,此時護理師立刻作出適當的緊急處理,並且聯絡醫師處置給藥,才使情況趨於穩定。等一切穩定後,我拍拍照顧的家屬說:「不要擔心,現在已經穩定,我們隨時都在旁邊。」她轉身抱著我的肩膀放聲大哭。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護理專業的重要性和多面性,我們必須是一個冷靜嚴謹,按步驟作好緊急或常規處置的「科學家」(專業人士);同時也必須是一個柔軟有彈性,隨時提供不適、不安的患者與家屬指導及鼓勵的「母親」(照護者)。指導這樣的病人回家後照顧的知識技巧,促進健康、降低再入院的機會,也是今年國際護理協會(ICN)推動的「深耕社區、護理引領慢性病照護」計畫的實踐。

 2008年6月「護理人員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頒布,為確保護理師於執業期間保持提供服務的知能,要求六年中最少須累計達150小時的繼續教育時數,使護理專業品質能持續精進。同時,隨著學制改變,2013年起,護士執照將停考,因此未來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必須擁有「護理師」證照,更讓「護理師」的正名勢在必行。此次適逢一年一度的「護師節」,我們呼籲民眾以「護理師」的專業名稱來代替「護士」的舊稱,一字之易,不僅是對我們服務專業的肯定,也是我們對服務品質的承諾。

 投入護理工作近35年,堅持的目標和信念就是竭力協助病人康復,使他們得到適當的照顧,同時獲得病人和家屬的尊重與認同。雖然工作辛苦,但每天都感恩自己能吃、能睡、能哭、能笑,也感受到自己視力越來越蒼茫的無奈,因此更能體會病患的不舒適,了解護理工作的使命與專業意義。從「護士」到「護理師」的改變,可以說是我對護理專業體悟的成長過程,相信也是對所有護理人員最好的一句鼓勵。

「護理師」--護理人員真正的名字(相關圖片)
本院優良護理人員與台北縣護理師公會護師節慶祝大會,接受台北縣衛生局許銘能局長及趙婉青理事長頒獎表揚。

 

 「護理師」--護理人員真正的名字(相關圖片)

 

 

本院5月6日慶祝護理師大會,優良護理人員接朱樹勳院長頒獎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