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慈母,亦是家庭的精神支柱
 一如既往,王秀吟女士把碗筷收拾好,擦拭完餐桌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回想這數十年來,為了被倒的債務,為了家中的生計,王女士不顧早已疲累透支的身軀,每日辛勤的工作,所求的不為自己,而是作為妻子、作為母親都會有的渴望,那就是家庭的生活品質及寶貝兒女的幸福。
 
 王女士的家庭是典型核心家庭,家中成員只有丈夫和兩名子女,她的丈夫林先生曾經是位保全,但不幸的是丈夫因年紀大面臨失業之窘境。面對家計突如其來的遽變,王女士義無反顧一肩扛下來,因為她內心深處仍相信明天存在著希望。在所有家庭成員中,王女士最疼愛女兒,能夠給寶貝女兒像公主般的生活是她身為母親的驕傲。雖然王女士的家庭看似單純,但家家總有本難念的經,林先生的退休及後續的長期無業使得王女士必須獨自負擔家庭生計,兒女們心疼王女士的辛苦,對於父親的作為多少不能諒解。王女士除了處理家內大小事外,亦是家庭的精神支柱,每每父子間的衝突都能因王女士有所緩衝,寶貝女兒也因為王女士選擇在家居住。在王女士努力不懈栽培下,目前兩位寶貝子女皆找到穩定的公職工作。 
長期高壓不支倒下
 王女士一心為了家庭而奮鬥,在忙碌的生活裡卻忽略傾聽自己身體的健康需求,女兒對此曾表示:「媽媽總是害怕看醫生,老人家總認為越檢查越多病……」。長期的高壓生活之下,2009年1月,王女士突然覺得肚子有些異狀,但自己覺得應該只是胃痛而未特別檢查,但疼痛卻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噁心的感覺,王女士輾轉幾間醫院治療仍找不出病因,求診一年來均被視為胃潰瘍的方式治療。在2009年12月王女士至亞東醫院求治,經醫師診斷是B肝帶原者及肝硬化,更在2010年1月因休克轉入內科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對王秀吟的家屬而言,是家庭精神支柱的她罹患肝硬化的疾病很難被接受的。當醫師告知家屬需要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才能醫治時,對從未罹患任何重病、甚至鮮少住院的王女士及家屬來說,這真是一個晴天霹靂的壞消息,「怎麼會這麼嚴重,怎麼會是我最愛的媽媽!」王女士的丈夫、兒女們內心開始掙扎著……,「我們可以捐給媽媽嗎?」子女們多麼期待將自己的肝臟捐贈給最愛的母親,但在經過檢查發現王女士本身的生理狀況不佳後,活體捐贈的念頭無法實現,於是家屬轉而等待屍體捐贈,「什麼是肝臟移植?等待移植的時間要多久?有多少成功率?」王女士的兒子內心充滿疑惑。最後在社工師的陪伴並說明整個流程及相關福利後,王女士的兒子非常堅強的為母親做出「等待肝臟移植者」的決定。
換肝不及轉而選擇捐贈組織
 在王女士被登記於「等待肝臟移植者」名單後,約莫一個多月的時間,王女士就因急性腎衰竭、猛爆性肝炎、敗血性休克等併發症使情況陷入極度危險。院方在通知家屬後,王女士的丈夫、子女及親友皆趕赴醫院關心,但無論子女怎麼努力的呼喚,陷入昏迷的母親仍舊沒有回應,沒想到還來不及等到肝臟移植,母親就離開人世。家屬在悲傷難過之餘,突然念頭一轉,「等待肝臟移植,是要有善心人士的捐贈器官才能有機會,那我們是否也可以選擇實現捐贈的大愛呢?」王女士的兒子緩緩道出這段話,於是家屬在哀慟的情緒之下作出捐贈器官的決定。
 在家屬表示有意願捐贈後,相關醫療即開始進行評估,「什麼是器官捐贈?我的母親可以捐贈哪些器官?」王女士的兒子詢問著,經評估王女士的生理狀況可做組織捐贈,最後捐贈她的皮膚,捐與受的生命智慧就此展開……。對女人而言,皮膚就像是女人的第二生命,然王女士捐贈皮膚卻可以造福他人,「皮膚的摘取主要以軀幹、背部及大腿為主,其餘露出來的部分不會摘取,皮膚捐贈可以協助嚴重傷害或大面積燒燙傷的病人…」社工師及協調員瞭解到王女士家屬的擔心與種種疑惑,於是一一說明並陪伴在旁,家屬陪伴著王女士最後一程,目送王女士進開刀房,醫師向家屬致謝……此刻,家屬的心放下了。
人間菩薩,無私奉獻
 2010年3月23日,社工師及志工參加王女士的公祭,女兒的同事們亦到場哀悼王女士的離去,原來王女士生前與女兒就像姊妹淘一樣,甚至與女兒的同事相談甚歡,社工師事後與王女士兒女談論到他們母親,女兒表示:「媽媽是我最好的朋友,很懷念媽媽每天等我吃飯的時光……」,兒子則說:「母親,您可以好好的休息了,我會好好照顧姊姊及爸爸……」。對王女士的兒女而言,母親一直是他們人生中最敬愛的對象。
   
 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王女士的家庭中具體表現,家屬從不過問補助、也婉拒社工師至家訪視,王女士兒女強調「只要可以幫助別人就好了,我們不需要什麼協助啦!」,社工師與家屬相處下來,深深感覺到家屬總是帶著謙卑、感謝的態度看待生命與世界,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就是菩薩心;只有付出、沒有條件,就是菩薩行,王女士及其家屬的善心善行就如同人間菩薩一般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