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27期
  • 2010年6月

『懷恩節』 器官捐贈追思活動

社工室 張瀞云社工師  

『懷恩節』   器官捐贈追思活動(相關圖片)無私奉獻  遇見希望

 年五月的第三個禮拜六是醫院的『懷恩節』,選擇這天舉行器官捐贈追思會是希望透過數字536(I Thank you),表達對捐贈者及其家屬的懷念與感恩。
  
 每位發揮大愛捐贈至親器官或組織的家屬,無不希望親人的器官或組織能真正幫助受病痛折磨的病患,因此很多捐贈者家屬總是會問:『他們過的好嗎?』雖然法規無法讓捐受雙方碰面,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其他方式讓家屬知道受贈者的生活狀況,因此今年懷恩節由受贈者領軍以韓國舞曲Sorry Sorry揭開序幕,受贈者歷經兩個月辛苦的排練,就是希望在活動當天透過舞蹈展現重生的活力,表演結束後心臟受贈者黃錦梅女士充滿自信的說出:『謝謝您,因為有您延續了我的生命,現在的我過的很好也很有自信。』;眼角膜受贈者賴玉羚則充滿活力的說出:『謝謝您,因為有您讓我重見光明。』無論是台上或台下的人內心都充滿難以言語的感動,無私的奉獻讓大家在這一刻遇見幸福與希望。

     除了受贈者的舞蹈表演外,社工室也進行了器官移植受贈者的生活狀況調查,透過問卷訪談63位受贈者,其中心臟移植的患者有16位、腎臟移植患者有25位、肝臟移植患者有3位、角膜移植患者有17位、小腸移植有2位,調查結果顯示有52.3%的受贈者覺得移植後飲食上的限制變少了;82.5%的受贈者覺得身體感覺比過去舒適;65%的受贈者對於自己現在的身體外觀感到滿意;84%的受贈者覺得移植後自己可以做些事或是可以自在的到處走動;57.2%的受贈者覺得自己移植後能繼續工作或就學;77.8%受贈者覺得移植後較能安排自己的休閒生活;90.5%的受贈者表示在歷經患病及治療的過程,讓自己更加珍惜與家人的互動關係;更重要的發現是有98.4%的受贈者認同器官捐贈具有延續生命的意義,這樣的結果正好符合了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

   『懷恩節』   器官捐贈追思活動(相關圖片) 

活動當天邀請了璀璨四季長笛室內樂團,透過長笛演奏及美妙歌聲,唱出此次活動的主題曲『遇見你真好』,茫茫人海十字路口,向左向右擦身而過,彎曲生命巷弄,竟然遇見你。寬闊世界渺小人群,相遇不是偶然巧合,生命一切都改變,因為遇見你。歌詞的意境深刻的描述出捐贈者及受贈者的緣分。而該樂團也在表演的過程中深受感動,因此將當天的演出費用回饋給本院的社服基金,幫助更多來院的窮苦病患。
    


    
『懷恩節』   器官捐贈追思活動(相關圖片)愛留人間 生命永續

     如果說,至親的死亡是每個人都得修習的一門課程,器捐家屬恐比一般人修息得更為辛苦,因為,他們還沒有練習好如何去接受它,死亡就突然而至了。但是,在措手不及的悲痛中,他們都做了捐贈器官的重大決定,縱然理由不一,但共同的結論都是:不後悔!(摘錄自~愛留人間 生命永續)


     
     亞東紀念醫院自2000年推行器官移植以來,承蒙無數病患大愛佈施,慷慨捐贈器官,造就許多器官衰竭患者之重生,因此,我們把這些生命的故事與智慧轉化成文字。透過此次『懷恩節~器官捐贈追思會』邀請了永遠的志工孫越叔叔一同參與盛會,並在當天發表了《愛留人間 生命永續》器官捐贈生命故事書籍,這本書歷經了一年半的時間採訪與寫作,透過資深媒體人連新月小姐的筆觸,記錄了器官捐贈施與受者的生命過程與成長,書中的生命故事充滿感動,也激勵人心,在閱讀的過程中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歷,讓我們對於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有更新一層的體認。而孫越叔叔也在追思活動後專題演講『把每天當最後一天』,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詮釋生命的意義,希望能鼓勵更多的人尊重生命。

    《愛留人間 生命永續~亞東紀念醫院器官捐贈的故事》是一本談論愛、分享與學習的真實人生故事。本書共分成三章,第一章捐贈者的故事,收錄了5位器官捐贈者的生命故事,他們的家人,勇敢而慈悲,化小愛為大愛,用器捐為失去的親人見證了生命的意義。第二章受贈者的故事,收錄了5位遭逢病痛折磨,生命由彩色變成黑白的病友,這些病友因有他人無私的奉獻,讓他們重拾新生的能量與笑顏。第三章向生命學習,描述從事器官捐贈一線的工作人員及捐贈者家屬,從器官捐贈過程中看到的生命意義,無論是正向的、反向的,都是學習的最佳範本。另外,邀請台灣大學哲學系孫效智教授,從學者的觀點詮釋器官捐贈的意義,在閱讀文章的同時將帶您更多的審思與觀點。

     生命的價值,不再只是時間的長短,而是在這趟旅程中;心中所堆積的感念,以及留給人們的那些懷念……….。『尊重生命』是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員都應該具備的信念與態度,因此本院器官移植委員會在近幾年積極辦理生命教育的課程,進而落實醫院全人照護的理念,追思活動當天由孫越叔叔及本院林佐武副院長啟動生命教育列車,未來本院將透過《愛留人間 生命永續》器官捐贈生命故事書籍,持續推動及實踐生命教育的理念。